台大智活與雙連生活實驗室
臺大智活中心與雙連安養中心共同成立「雙連生活實驗室」,作為跨領域老人福祉產品研發平台,臺大智活中心與雙連安養中心共同實踐生活實驗室理念,將產品及服務研發地點移至擁有近四百位居民的雙連安養中心內,視其居民為老人福祉產品與服務的共同創新對象,執行多項需求探索及產品研發專案。
根據Feurstein及Schumacher(2008)所提出的概念,產品及服務研發可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發想(Idea)、構成(Concept)、發展(Development)、上市(Launch);根據許多生活實驗室研究,生活實驗室被視為發展階段與上市階段間極重要的過渡階段,生活實驗室幫助企業降低產品本身與市場現況的差距,使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避免企業於試量產或甚至上市後才發覺產品不符市場需求;而在「雙連生活實驗室」,臺大智活中心研究團隊將生活實驗室概念延展至產品服務研發的全部階段,從一開始的發想階段便以使用者為需求探索中心,由使用者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主動提供想法、表示偏好、顯示行為脈絡及生心理資訊,以及傳達文化經驗。
每個階段可利用的研究方法及使用工具眾多,臺大智活中心根據老人福祉產品特徵及使用者特性,選擇執行不同專案,以實踐產品及服務研發概念的每個階段:
根據Feurstein及Schumacher(2008)所提出的概念,產品及服務研發可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發想(Idea)、構成(Concept)、發展(Development)、上市(Launch);根據許多生活實驗室研究,生活實驗室被視為發展階段與上市階段間極重要的過渡階段,生活實驗室幫助企業降低產品本身與市場現況的差距,使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避免企業於試量產或甚至上市後才發覺產品不符市場需求;而在「雙連生活實驗室」,臺大智活中心研究團隊將生活實驗室概念延展至產品服務研發的全部階段,從一開始的發想階段便以使用者為需求探索中心,由使用者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主動提供想法、表示偏好、顯示行為脈絡及生心理資訊,以及傳達文化經驗。
每個階段可利用的研究方法及使用工具眾多,臺大智活中心根據老人福祉產品特徵及使用者特性,選擇執行不同專案,以實踐產品及服務研發概念的每個階段:
產品/服務發想
臺大智活中心了解老人的睡眠障礙為一普遍且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目前市面上鮮少針對高齡者所開發的睡眠健康促進產品與服務,老人的身心狀況及認知偏好皆與年輕人不同,適合的產品與服務也應有所區別,因此臺大智活中心執行「睡眠腦波與記憶表現及認知行為相關研究」計劃,針對20位雙連安養中心一般長者及20位輕微失智長者之認知功能、記憶功能及睡眠情形進行檢測以及評估;此計畫執行居家型多頻道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PSG),針對多項睡眠生理參數監測(包含睡眠腦波、眼動圖、肌電圖、心電圖、打鼾指數、口鼻呼吸器流量、胸腹呼吸動作、血氧飽和指數、睡眠呼吸中止指數、肢體活動等),以深入了解睡眠狀態和睡眠障礙原因。此計畫並執行腕動儀活動記錄檢查(Actigraphy)、基本生理功能參數檢查及大腦功能檢查(包含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數(PSQI),失眠嚴重度量表(ISI),短式失眠篩選量表(BISS-C)。),以了解長者日常作息及身心健康指數。臺大智活中心蒐集40位長者完整的身體資訊,並將資訊建置於長者的「睡眠資料庫」中,藉由分析資訊,檢測高齡者睡眠腦波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聯、睡眠障礙與失智症間的關聯,並以找出失智症的早期偵測指標及睡眠障礙的有效治療方法為目標,以作為產品及服務設計的基礎。
除了執行「睡眠腦波與記憶表現及認知行為相關研究」計劃,臺大智活中心利用雙連安養中心獨特之「松年大學」體制,建置健康促進課程於其中;「松年大學」為雙連安養中心居民「活到老,學到老」的場所,在「松年大學」,長者們不是老師,便是學生,作為學生,長者在此獲得新的知識,作為老師,長者結合自身經驗,開辦或投入「松年大學」課程的規劃。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每週於雙連安養中心開辦「松年大學」課程,內容含括身體功能檢測、睡眠知識及用藥安全知識解說、預防跌倒運動、懷舊治療等,透過「松年大學」課程,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進行高齡者需求探索,於每次課程中撰寫觀察紀錄並同時留存上課影像,課程後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針對參與課程之長者的發言及行為,進行探討分析、製作完整觀察紀錄及分析報告,並將此紀錄應用至老人福祉產品與服務研發時的參考。
透過「睡眠腦波與記憶表現及認知行為相關研究」計劃及「松年大學」開辦計劃,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全面了解高齡者的生理狀況、心理認知、行為及其文化經驗,並以需求探索結果作為產品與服務研發之基準,針對改善長者手眼協調能力、記憶與認知能力所開發的腦復健軟體便是透過計劃需求探索後的產物。
除了執行「睡眠腦波與記憶表現及認知行為相關研究」計劃,臺大智活中心利用雙連安養中心獨特之「松年大學」體制,建置健康促進課程於其中;「松年大學」為雙連安養中心居民「活到老,學到老」的場所,在「松年大學」,長者們不是老師,便是學生,作為學生,長者在此獲得新的知識,作為老師,長者結合自身經驗,開辦或投入「松年大學」課程的規劃。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每週於雙連安養中心開辦「松年大學」課程,內容含括身體功能檢測、睡眠知識及用藥安全知識解說、預防跌倒運動、懷舊治療等,透過「松年大學」課程,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進行高齡者需求探索,於每次課程中撰寫觀察紀錄並同時留存上課影像,課程後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針對參與課程之長者的發言及行為,進行探討分析、製作完整觀察紀錄及分析報告,並將此紀錄應用至老人福祉產品與服務研發時的參考。
透過「睡眠腦波與記憶表現及認知行為相關研究」計劃及「松年大學」開辦計劃,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全面了解高齡者的生理狀況、心理認知、行為及其文化經驗,並以需求探索結果作為產品與服務研發之基準,針對改善長者手眼協調能力、記憶與認知能力所開發的腦復健軟體便是透過計劃需求探索後的產物。
產品/服務構成
透過以上高齡者生心理資訊紀錄、行為與需求分析,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發展老人福祉科技產品與服務原型,其中包括腦復健軟體及睡眠排程活動,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將開發產品與服務原型重新應用至「松年大學」課程,觀察及分析長者反應及適應情形,並促使長者提供回饋。睡眠排程活動結合身體運動、作息調整及光照治療,期望針對訓練個體調整及改善其睡眠情形,進而減緩或者是預防睡眠障礙及失智症狀的惡化或是發生。腦復健軟體及睡眠排程活動皆透過「松年大學」架構釋出,並進而分析長者的回饋,了解此產品及活動是否符合長者的需求及期待,並針對長者的回饋作原型上的調整與修正。
產品/服務發展至上市
在此階段,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從事使用性測試及場域測試,與前一階段不同的是,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利用前一階段所獲得的回饋,使產品及服務的原型完成度更高,且每位受測者的平均受測時間提升,於使用性測試,每位受測者平均有一小時的時間提供回饋及發問;於場域測試,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使每位受測者使用產品及服務長達數週時間,且使用者不侷限於雙連安養中心的居民,甚至包括雙連安養中心的工作人員及居民之家屬,臺大智活中心在雙連安養中心居民的房間及公共區域擺設產品或提供服務,構築與真實生活環境無異的測試環境,並透過長時間的監控與探訪,分析受測者在操作產品或接受服務時的習慣、面臨的問題、及對產品服務功能與介面等的偏好想法。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並與雙連安養中心共同建立穩定及長期的場域測試流程,使產品原型能快速地透過流程進入場域獲得回饋,以開發更符合需求、改善高齡者生活環境並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
雙連生活實驗室的優勢與創新
生活實驗室的實踐使研發出的科技原型得以與市場接軌,而學術界的研發也得以透過產業界實現,生活實驗室有效率地連接產品供應者與終端使用者,創造綜效並減少失敗終端產品的產生,降低做出錯誤產品研發決策的成本。
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創造出融入雙連安養中心的雙連生活實驗室;不僅延續雙連安養中心的色彩,並就以下幾項要點作為成功運作雙連生活實驗室的創新手段,同時也成為雙連生活實驗室的優勢:
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創造出融入雙連安養中心的雙連生活實驗室;不僅延續雙連安養中心的色彩,並就以下幾項要點作為成功運作雙連生活實驗室的創新手段,同時也成為雙連生活實驗室的優勢:
使用者的高度投入
如何使使用者高度且持續投入於生活實驗室計劃並積極提供回饋一直是生活實驗室最大的挑戰之一,歐洲生活實驗室網絡(The European Network of Living Labs)組織也提及,使用者的高度投入是生活實驗室成功的關鍵之一,然而如何讓使用者能積極地參與計劃之討論並未推論出唯一結果,也並未發展出一通用公式[5],可以得知提升使用者參與程度的方式須因地、因產業及因對象而異。雙連生活實驗室以研發老人照護醫療產品為目的,舉辦「松年大學」課程及釋出免費睡眠檢查,長者經由參與「松年大學」課程,提升對健康的注重及正確認知,此外課程中穿插生活實驗室的理念,也容易讓長者認同生活實驗室,並產生參與生活實驗室的想法。而能免費獲得長期且多項的專業檢查及對臺大智活中心團隊成員的信任,也成為長者主動投入生活實驗室計畫的誘因,在雙連生活實驗室,多數長者積極提供回饋、投入情感並關心生活實驗室發展(Fully involved and emotionally engaged.[2])
不同媒介的靈活運用
由於老人照護醫療產品及服務的使用者為高齡族群,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在測試工具的選擇及運用上減少使用電腦及e化的測試工具,著重於「說故事」(Storytelling)的方式,以「松年大學」為例,「松年大學」課程即為焦點團體(Focus Group)之變形,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團隊成員誘導雙連安養中心長者於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傳達自身偏好、認知及文化經驗,而於產品/服務發展階段,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利用專業使用性測試技巧,進行原型測試,並且利用脈絡訪查(Contextual Inquiry)方式,觀察長者活動及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同時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與雙連安養中心密切配合,藉助雙連安養中心工作人員對長者的了解,根據每一位不同長者微調誘導方式。
隱性知識的有效轉換
長者是「最了解高齡者的專家」,除了老人的生理資訊,老人的文化經驗及認知也是老人福祉科技產品與服務發展的重要憑藉,根據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的測試結果發現,長者在測試進行時,對於產品的使用方式具有一套特定的邏輯,且對於該如何改善該產品以符合自己需求多具有想法,然而,以雙連安養中心居民為例,部分長者不善表達,僅使用少量詞彙,顯現出當使用性測試的受測者為高齡者之挑戰性,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使用技巧性的追問及譬喻手法,且除了口語表達,並重視長者行為上的表現,關注個別長者的生長背景及目前生活環境,同時建立達到系統化與客製化間平衡的測試方式,以較快、較不費力、並且較容易複製學習的方式探索使用者需求。
社會及科學的融合
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專注於老人福祉科技產品與服務的開發,創造高科技且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然而產品及服務若欲被市場所接受,其必須是由「以人為本」的基礎而研發,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由工程團隊、心理團隊及醫學團隊所組成,另有臺大智活中心技術團隊在技術上的支援,並與中心內社會研究團隊緊密合作,了解大環境下特定使用者-高齡者的生活方式,注重使用者需求的前端研究,達到科文共裕。
利害關係人的凝聚
透過「松年大學」課程的推展,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團隊成員得以與雙連安養中心居民密切互動,使雙連安養中心居民大多與老人福祉研究群團隊成員熟稔親近,同時為給予雙連安養中心良好印象及促進緊密合作,臺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定期與雙連安養中心工作人員會面溝通,並支援其舉行之活動。在雙連生活實驗室,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都能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分享一己經驗,並且認同雙連生活實驗室的目標。
雙連生活實驗室具以上優勢,期望擔任領航者的角色,推動學術界及產業投入老人照護醫療生活實驗室研究,未來更期望將雙連生活實驗室升級為國家級老人福祉科技產品研發平台,成為老人福祉科技產業界與臺大智活中心達到跨領域合作之首選場域,整合研究成果,將新創技術轉變為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並達到促進老人及整體社會福祉之最終目的。
雙連生活實驗室具以上優勢,期望擔任領航者的角色,推動學術界及產業投入老人照護醫療生活實驗室研究,未來更期望將雙連生活實驗室升級為國家級老人福祉科技產品研發平台,成為老人福祉科技產業界與臺大智活中心達到跨領域合作之首選場域,整合研究成果,將新創技術轉變為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並達到促進老人及整體社會福祉之最終目的。
雙連生活實驗室的挑戰
雙連生活實驗室的挑戰,同時也是絕大多數非歐洲地區生活實驗室的挑戰,包括可接觸的合作夥伴範圍不廣,並難於短時間內取得共識,亞洲地區缺乏如歐洲生活實驗室網絡(The European Network of Living Labs)般的生活實驗室國際組織,目前國內雖有工研院及資策會等機構投入生活實驗室研究,但短期內無法形成國可相符於歐洲國家規模及深度的生活實驗室促進組織。雖整個鄉鎮城市皆可是生活實驗室的場域,但現在難以擴展至此規模,而國內也相對缺乏如雙連生活實驗室般針對健康照護產品研發的生活實驗室,因此難將雙連生活實驗室成果與其他生活實驗室平行整合,使得生活實驗室難從「smart lab」、「smart center」的概念升級至「smart city」的理想。
而歐洲聯盟以多項大型計畫如CIP(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及FP7(the ICT Programme of 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支持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開放創新及生活實驗室計畫,針對跨生活實驗室、以連接整合各生活實驗室為目標的計畫給予補助(如Appollon Project)[4],使此類生活實驗室資源強度較夠,而國內雖同樣有政府財務支援,但資源的分配相較起來較為分散,且較難投入於消費品及服務外的生活實驗室研究,例如政府公部門能源、基礎交通建設、大範圍無線通訊等。另由於國內產業界較不重視生活實驗室方法,使得多數產業未能積極投入生活實驗室計劃,造成多數生活實驗室計劃在政府資助期間過後無法永續經營,這也是雙連生活實驗室在國科會資助期間過後的一大挑戰。
而歐洲聯盟以多項大型計畫如CIP(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及FP7(the ICT Programme of 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支持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開放創新及生活實驗室計畫,針對跨生活實驗室、以連接整合各生活實驗室為目標的計畫給予補助(如Appollon Project)[4],使此類生活實驗室資源強度較夠,而國內雖同樣有政府財務支援,但資源的分配相較起來較為分散,且較難投入於消費品及服務外的生活實驗室研究,例如政府公部門能源、基礎交通建設、大範圍無線通訊等。另由於國內產業界較不重視生活實驗室方法,使得多數產業未能積極投入生活實驗室計劃,造成多數生活實驗室計劃在政府資助期間過後無法永續經營,這也是雙連生活實驗室在國科會資助期間過後的一大挑戰。
雙連生活實驗室的未來發展
雙連生活實驗室的下一階段期望建立以網路為基礎的開放創新平台,讓來自多方的資源與成果可以透過共同窗口交流表現,取得共同發展或整合生活實驗室的共識,進而共同擬定跨生活實驗室合作的計畫內容,這也將帶動新的網路服務產生,而網路服務的推展也將成為一大考驗,如何從虛擬社群轉為實體合作也是雙連生活實驗室的研究目標。單一城市發展終究有其資源面的侷限,因此應加強城市間的連結,徹底發揮綜效,並持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創造最符合高齡者需求及偏好的老人福祉科技產品與服務。
參考文獻
[5]Ingrid Muilder, Daan Velthausz and Martijn Kriens(2008). The Living Labs Harmonization Cube: Communicating Living Labs’ Essentials. Ejov, The Electronic Journal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s. Vol. 10, Executive.
[6] European Commission Infornation Society and Media (2009) Living Lab for user driven open innov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living labs methodology,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7]Thomas K, Martin B, Eric R, Andreas H, Paul M. (2007) Ambient Intelligence in Assisted Living: Enable elderly People to Handle Future Interface.
[8]Esteve A.(2008)Living Lab and open innovation: Roles and applicability, Esade Business School.
[9]Chesbrough, H(2006).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0]Niklas Z. Kviselius, Per Andersson, Hakan Ozan, Mats Edenius. (2009)Living Labs as Tools for Open Innovation.
[11]Gregory D. Abowd, Aaron F. Bobick, Irfan A. Essa, Elizabeth D. Mynatt, Wendy A. Rogers. (2002)The Aware Home: A living laboratory for technologies for successful aging.
[12]陳芬苓(2005) 科技在老人健康照護之應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10期
[5]Ingrid Muilder, Daan Velthausz and Martijn Kriens(2008). The Living Labs Harmonization Cube: Communicating Living Labs’ Essentials. Ejov, The Electronic Journal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s. Vol. 10, Executive.
[6] European Commission Infornation Society and Media (2009) Living Lab for user driven open innov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living labs methodology,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7]Thomas K, Martin B, Eric R, Andreas H, Paul M. (2007) Ambient Intelligence in Assisted Living: Enable elderly People to Handle Future Interface.
[8]Esteve A.(2008)Living Lab and open innovation: Roles and applicability, Esade Business School.
[9]Chesbrough, H(2006).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0]Niklas Z. Kviselius, Per Andersson, Hakan Ozan, Mats Edenius. (2009)Living Labs as Tools for Open Innovation.
[11]Gregory D. Abowd, Aaron F. Bobick, Irfan A. Essa, Elizabeth D. Mynatt, Wendy A. Rogers. (2002)The Aware Home: A living laboratory for technologies for successful aging.
[12]陳芬苓(2005) 科技在老人健康照護之應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10期
駐點人員
智活公園目前有三位駐點人員,每個禮拜二、三都在智活公園等您到來。
每個禮拜二 09:00-17:00,潘潘和羚榕準備許多活動等著您一起來動腦動手哦!
每個禮拜三 09:00-16:00,嫊淩也同樣在智活公園等著跟您談心!
每個禮拜二 09:00-17:00,潘潘和羚榕準備許多活動等著您一起來動腦動手哦!
每個禮拜三 09:00-16:00,嫊淩也同樣在智活公園等著跟您談心!
大家好~我是目前就讀於臺北醫學大學的潘虹瑀!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體驗生活,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的我喜歡和長者相處,喜歡看到他們的笑容,希望能在台大智活好好努力,累積經驗,未來能有更多想法及能力,去提供更好且更適切的服務給長者們!
|
我是李羚榕,台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三年級,從小在花蓮成長,所以我喜歡接納新的事物跟愛好大自然,喜歡與人接觸,更喜歡與長者聊天互動,希望未來能給長者更多的愛,帶給他們歡樂!
|
我的名字是王嫊淩,目前是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諮商輔導研究所升碩二的學生,很開心加入智活公園的團隊,和長者在一起。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媽的我,也是馬來西亞華僑,從大學在師大唸書到結婚在台生活已經長達十年,很喜歡台灣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期待自己未來的十年再台灣繼續開創自己的人生故事,繼續往自己夢想的邁進。
|
新北市私立雙連安養中心
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以下簡稱雙連安養中心)為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於1990年所附設;雙連安養中心提供共計十二項服務,包含安養照顧、養護照顧、失智症照護、長期照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心靈關懷、醫療支持功能、家庭溫馨規畫、家屬陪伴功能、旅館服務功能、老人大學成長課程與老人照顧研究等。目前長居於雙連安養中心的長者共有366位,其中為212位長者使用安養服務,154位長者使用養護服務,雙連安養中心並新設失智老人照護專區,採單元照護(Unit Care)模式,未來可供66名失智長者居住。雙連安養中心擁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健全的醫療服務網、寬廣的戶外空間及人性化的空間設計。雙連安養中心充分運用社區資源,與社區服務系統連結,並且與臺大智活中心長期合作,共同革新老人福祉產品與服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