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樂指數的U型曲線
【特約記者劉于甄/報導,圖片轉載自經濟學人雜誌】
人過中年以後,快樂指數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人過中年以後,快樂指數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Click here to edit.
圖一、人生快樂指數的U型曲線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2010年12月18日刊出一篇文章「The U-Bend of Life」,內容指出,人生的快樂指數呈現U型曲線,青少年成年之後的快樂指數開始一路下滑,平均46歲時達到人生快樂的低谷。步入老年後,快樂程度又逐漸攀升,80歲老人的快樂感受甚至超越18歲的青年。
為什麼老人的快樂指數反而比活力朝氣的年輕人還高呢?本文指出,一般人想到老年,總是不脫關節老化、視力模糊、記憶衰退等生理惡化的現象。然而,老年之前,必須先經歷人生中最難熬的中年危機(一般發生在40歲末到50歲初)。此時工作壓力達到頂點,家中青少年求學支出、叛逆頂撞的情形,使得中年家長身心俱疲。度過這個時期後,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得到舒緩,快樂程度開始不斷上升。
另有一種說法解釋,快樂的人長壽的比例比不快樂的人高,因為快樂不僅令人心情愉悅,甚至使人身體健康。倫敦King’s 學院John Wienman教授在兩組受試者身上做出兩個小傷口,結果呈現,心情開朗的人傷口癒合的速度比心情低落的人快了兩倍,因此,健康的高齡者通常是心情比較開朗愉悅的人。
為什麼老人的快樂指數反而比活力朝氣的年輕人還高呢?本文指出,一般人想到老年,總是不脫關節老化、視力模糊、記憶衰退等生理惡化的現象。然而,老年之前,必須先經歷人生中最難熬的中年危機(一般發生在40歲末到50歲初)。此時工作壓力達到頂點,家中青少年求學支出、叛逆頂撞的情形,使得中年家長身心俱疲。度過這個時期後,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得到舒緩,快樂程度開始不斷上升。
另有一種說法解釋,快樂的人長壽的比例比不快樂的人高,因為快樂不僅令人心情愉悅,甚至使人身體健康。倫敦King’s 學院John Wienman教授在兩組受試者身上做出兩個小傷口,結果呈現,心情開朗的人傷口癒合的速度比心情低落的人快了兩倍,因此,健康的高齡者通常是心情比較開朗愉悅的人。
Click here to edit.
圖二、各國GDP與人民生活滿意度
此外,研究顯示,老年人比青年更快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老人家較能控制自身情緒、接受悲傷,避免衝突和憤怒。學者Laura Carstensen表示,老年人明白自己已接近人生的盡頭,因此,更能理解活在當下、珍惜擁有的可貴;相較於年輕人擁有長遠的未來,有時不免為前途迷惘、或者必須為達成目標,做出與自身意願相違背的事情,老人家更能擁抱及時的快樂。
在這項調查中,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會影響快樂指數的變項:性別、個性、外在因素。首先,女性比男性快樂,因為女性對情緒的感知較為敏銳,也比較善於抒發,四分之一的女性會在人生最沮喪的時候傳達悲傷的情緒,進而向外界求援;相較之下,只有十分之一的男性會傳達出正處於低潮的訊息。
人的個性中,神經質與外向,這兩種特質最能左右一個人的快樂感受。神經質的人容易感到罪惡、生氣與焦慮,科學家長期追蹤發現,神經質的人EQ較低,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對事情多持負面評價,不容易感覺快樂。相反地,外向的人善於團隊合作、享受多元的社交生活,這可能也解釋了不同民族間的快樂程度差異,一項跨文化調查研究英國、中國與日本人的快樂指數,結果呈現,英國人最外向,快樂感受也比中國人與日本人高。
最後,許多人認為財富多寡和快樂感受無關,這個觀點在研究中被推翻。2008年經濟學家追蹤不同國家的快樂指數(圖二),發現各國GDP與人民的滿意指數成正比,也就是說,財富的確令人愉悅,富有的國家的人民比起窮困地區更快樂。但是,當中結果並非呈現完全正相關,以丹麥和香港舉例,兩地區的個人平均收入與購買力平價相近,但是丹麥的滿意程度高達8分(滿分10分),香港卻只有5.5分。文化因素對人的快樂感受影響很大,調查中綜合發現,拉丁美洲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區,前蘇聯聯邦是國民感受最悲慘的地方。
目前台灣的經濟發展趨於穩定,過去台灣經濟奇蹟時期打拼的社會中流砥柱,今日都已白髮蒼蒼,在人生的「U-Bend」處於後段,也是快樂感受重新攀高的階段。從經濟學學人一文中,老人的快樂與年齡成正比,這項研究結果不僅令人振奮,更表示所有老人相關的科技和福祉應該盡快發展。當前台灣老年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比例10%,老年人的福利和相關權益都應被重視,讓每一位老人家到晚年,仍能享有寧靜、愉快的生活
在這項調查中,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會影響快樂指數的變項:性別、個性、外在因素。首先,女性比男性快樂,因為女性對情緒的感知較為敏銳,也比較善於抒發,四分之一的女性會在人生最沮喪的時候傳達悲傷的情緒,進而向外界求援;相較之下,只有十分之一的男性會傳達出正處於低潮的訊息。
人的個性中,神經質與外向,這兩種特質最能左右一個人的快樂感受。神經質的人容易感到罪惡、生氣與焦慮,科學家長期追蹤發現,神經質的人EQ較低,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對事情多持負面評價,不容易感覺快樂。相反地,外向的人善於團隊合作、享受多元的社交生活,這可能也解釋了不同民族間的快樂程度差異,一項跨文化調查研究英國、中國與日本人的快樂指數,結果呈現,英國人最外向,快樂感受也比中國人與日本人高。
最後,許多人認為財富多寡和快樂感受無關,這個觀點在研究中被推翻。2008年經濟學家追蹤不同國家的快樂指數(圖二),發現各國GDP與人民的滿意指數成正比,也就是說,財富的確令人愉悅,富有的國家的人民比起窮困地區更快樂。但是,當中結果並非呈現完全正相關,以丹麥和香港舉例,兩地區的個人平均收入與購買力平價相近,但是丹麥的滿意程度高達8分(滿分10分),香港卻只有5.5分。文化因素對人的快樂感受影響很大,調查中綜合發現,拉丁美洲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區,前蘇聯聯邦是國民感受最悲慘的地方。
目前台灣的經濟發展趨於穩定,過去台灣經濟奇蹟時期打拼的社會中流砥柱,今日都已白髮蒼蒼,在人生的「U-Bend」處於後段,也是快樂感受重新攀高的階段。從經濟學學人一文中,老人的快樂與年齡成正比,這項研究結果不僅令人振奮,更表示所有老人相關的科技和福祉應該盡快發展。當前台灣老年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比例10%,老年人的福利和相關權益都應被重視,讓每一位老人家到晚年,仍能享有寧靜、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