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智活智齡研究群
  • 首頁 Home
  • 關於我們 Introduction
    • 目標願景 Vision
    • 團隊成員 Team
    • 聯絡我們 Contact
  • 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
    • 智活雙連-智活公園 iNSIGHT Park
    • 智活公園大小事 Diary
    • 展覽專區-傾聽主題展 Listen Exhibation >
      • 聲趣 - Voice Care
      • 行趣 - BotBeep Clip
      • 觸趣 - 今天吃什麼/Touch Game
      • 食趣 - Play N Plate
      • 遊戲 - 骰動好腦力
      • 遊戲 - 有形有色系列
      • 座趣 - 穿鞋椅
      • 座趣 - 智慧型馬桶
      • 傾聽實景
    • 使用性測試實作教學 Usability Test
  • 研究成果 Research
    • 授權申請
    • 研發成果 Result >
      • 手眼協調訓練軟體
      • 記憶力訓練軟體
      • 電子睡眠教練
      • 睡眠與認知研究
      • 睡眠教科書
    • 現況分析 Current
    • 新知訊息 News
  • 活動報導 Activity
    • 2013滾動士林幸福奇蹟
    • Maker Faire-老人也瘋Game
    • 「通用生活家+」傾聽展 Exhibition
    • 健康老化,快樂銀髮 Forum
    • 睡眠科技研討會 Sleep Technology
    • 銀色科技工作坊 Silver Technology Creativity Workshop
    • 智活松年大學 Community college
  • 分享交流 Promote
    • 媒體報導 Press
    • 拜訪交流 Visit
  • 智齡聯盟 Recommend
    • T型人才 T-Workshop
    • 教學工作坊 Interflow
    • 新知講堂 Lecture
  • 國際交流 International
    • 2013交換計畫 Exchange Plan >
      • 2013 徵選記錄
    • 2014交換計畫 Exchange Plan >
      • 2014 徵選紀錄
      • 2014 Coming students
    • 2015徵選紀錄

專家論壇~ 健康活到一百二~談老人疾病與抗老保健 

口述/謝瀛華副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學中心

前言

本次請來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謝瀛華主講老人疾病與抗老保健,擔任家醫科醫師的謝瀛華,氣色清朗爽健,態度親切和善,一看就是位病人願意與之親 近、傾吐的好醫師。果不其然,一開口,謝瀛華以他的幽默與爽朗,將他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娓娓道來,讓聽者無不感到既輕鬆又受用。
一開場,謝瀛華便提到今年六月中萬芳醫院才剛接受過醫學中心的評鑑,其實醫界人士都清楚,要維持高水準的醫療品質,絕對是份艱鉅的任務。謝瀛華說,醫界的醫 療業務現正面臨到轉型的當口。「未來的病人不是老人就是癌症病人。其實大家都正在面臨老化、高齡化的衝擊,無論是醫療環境,還是我們個人,所以這裡有很多 議題是需要我們一起來面對的。」(撰稿/張國儀 2012.6.25)

未來長期照護將面臨嚴峻挑戰人口老化已成不可抗拒的趨勢,臺灣有些科技大學陸續成立「福祉學院」,可預見的是,未來臺灣社會勢必要面臨到長期照護的衝擊。對此,謝瀛華說,我們的衛生署長也不諱言,臺灣未來在長照福祉的領域,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他表示,二代健保之後有關長期照護的修法遲遲懸宕未決,對未來即將升格為衛生福利部的衛生署來說,無疑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謝瀛華苦笑地說道:「我和我們邱署長有時夜深人靜也會互相通個電話,彼此打氣安慰。他說他常常被罵,我說我這邊也很苦,大家互相吐吐苦水啦。」
而面臨到修法問題時,絕對少不了立法委員的協助。「這二十幾年來,我們經常跑立法院參加公聽會,因為我們經常會在公聽會時提供委員們專業的建議和諮詢協助,所以其實也和很多委員變成好朋友。在醫界的好處就是,大家不分藍綠、不分黨派,只是好好地面對我們的客戶群,也就是老人們。」
在華人地區,糖尿病的族群不小,算得上是個殺手級的疾病。而說到糖尿病的成因,最簡單的就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身體利用醣類的機能降低,或甚至失效,導致血糖過高、尿糖,以及蛋白質脂肪代謝的不正常。謝瀛華提到,目前醫界已經下修血糖值標準,原本空腹血糖值應在80~110毫克/100毫升為正常,但現在更嚴格的是所謂的「血糖一百、健康一百」,控制在100以下是為較佳。而血糖若達到126,即確診為糖尿病。
  • 症狀
糖尿病的症狀最明顯的就是短時間內突然體重減輕,以及疲勞。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傷口癒合緩慢、多尿、嗜食、嗜飲、尿糖、視力模糊、易受感染等等。
  • 併發症
謝瀛華提醒,糖尿病會引發全身性的併發症,特別要注意的是出外時,不管是旅遊或是去做戶外運動,都要記得隨身攜幾顆糖果,「因為他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此外,糖尿病也可能病發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視力問題,或是腎臟病變。而關於視力問題,謝瀛華說:「大家知道老人白內障之中,也有糖尿病所引起的白內障,所以老人要特別注意。對老人來講,有問題一定要及早面對處理,否則到最後惡化,對老人的視力會有影響,甚至失明都有可能,如果他認為不重要,或是期待偏方,那是沒辦法治癒的,所以有必要開刀時,還是要開刀,只不過傷口無論大小,都要特別留心注意。」

老人常見疾病(1)--糖尿病
他強調,在對老人的健康教育中,一定要提醒他們,出現症狀時,絕對不能耽擱。「所以說,我們面對高齡化第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及早面對,再來就是要正確,因為我們台北醫學大學這麼龐大的醫療體系、有這麼多的專家,應該要好好地來協助老人,找到最正確的醫療方式。」
  • 糖尿病無法治癒,只能控制
其實這是大家都應該要有的觀念,即便無法完全根治,還是能透過有效的控制,讓病情緩和穩定下來,保持健康的狀態也並非不可能的事。那麼,該如何控制糖尿病呢?
糖尿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以及藥物三種方式來有效控制。謝瀛華表示,飲食方面,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食物要少油、清淡不過鹹、少精緻醣類、避免喝酒、避免膽固醇高的食物、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任何的慢性病都跟缺少纖維質有關。」他補充道。
  • 糖不糖,很重要
而說起糖份的攝取,謝瀛華以日本與中國大陸的現況做比較,他說:「日本現在的茶飲幾乎都是無糖的,但在大陸要找到無糖的飲料還是非常不方便,頂多是低糖。而且大陸人很有趣,他們認為沒有糖就不夠料,沒有加糖就賣不到好價錢。所以說他們在觀念上其實還有可以改變的空間。」
此外,他也建議各大醫院的營養保健人員可以試著去統計,看看臺灣還有多少比例的含糖飲料。「臺灣現在無糖飲料已經開始變多了,但我們還是可以來統計看看究竟在是無糖的多,還是含糖的多。日本人已經怕到95%的飲料都是無糖的了,這個也可以說是高齡化的影響,因為高齡的人每天糖份的攝取很容易就超標了。」
  • 藥物控制
而除了飲食上的控制及適量運動外,糖尿病的控制,也可以使用藥物來達到目的。一種是注射胰島素,另一種則是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謝瀛華表示,現在美國糖尿病協會也提倡鼓勵患者及早注射胰島素;在未來,因考量到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甚至考慮結合口服降血糖藥和注射胰島素兩種方式來做治療,因高齡者的病情較不容易控制。 

老人常見疾病(2)--貧血與骨質疏鬆
貧血並不算疾病,而是某種疾病的症狀顯現。謝瀛華強調,發現貧血後,一定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並做出正確的診斷,才能獲得有效的治療。
「貧血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到底是缺鐵性貧血或是其他的續發性貧血,必須要做出確切的診斷。」謝瀛華解釋,續發性貧血可能肇因於大腸、直腸癌腫瘤、腎功能不全、慢性失血或是感染某些代謝功能的疾病。而缺鐵性的貧血則可能是腸胃道疾病患者因為維生素B12及鐵的吸收能力不佳,導致營養不良,或是慢性失血而導致缺血。此外,貧血也可能是由骨髓造血功能及應激能力的改變所引起。
而骨質疏鬆則基本上與五大因素有關:種族、生活型態、性別、遺傳體質、藥物影響。謝瀛華表示,骨質疏鬆與種族很有關係,也就是說,各種族在基因上的不同會造成骨質疏鬆嚴重程度的影響,而這又牽涉到遺傳體質的因素。此外,他認為,生活型態也是現代人的一大問題。「現代人動不動就是一杯茶、一杯咖啡,喝太多了;再來就是熬夜,經常見不到陽光。這些都是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
性別因素則是與賀爾蒙有關,高齡化的社會表示更年期後的女性增加,而高齡女性通常都要面對女性賀爾蒙的流失問題。女性賀爾蒙的流失對骨質疏鬆也有一定的影響。最後則是藥物的影響,現代人經常有藥物與類固醇的濫用現象,這也相對增加了骨質疏鬆的風險。
  •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補充鈣質、維生素D、動情激素、保持運動、改變生活習慣,都能預防骨鬆的發生;此外,注重居家安全,則是預防老人跌倒所不可或缺的重點項目。「因為骨鬆牽動到老人的就是跌倒,跌倒之後可能會骨折,骨折就會有致命的危險,尤其是在大腿骨或脊椎骨的骨折,這是我們現在最擔心的地方。」
而談到如何預防,他說,其實大家都知道,預防有三級,第一級預防是所謂的「無病防病」、第二級預防是「有病早治」,而第三級預防則是「病重時應加強醫療,防止殘疾」。也就是說,若是老人已經骨質疏鬆或甚至已經骨折了,那麼這時大量的的復健和治療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尤其是高齡者的照顧更要小心,這是大風險。所以老人家就是盡量不要讓他跌倒,連搬運都要小心,一個不注意,包括護理之家也是一樣,有時候手一拉就骨折了。所以搬運的時候不能一個人搬,要兩個人按照SOP,喊口令一、二、三來搬,大家用力時都要小心,不能就這樣把他拉起來。」謝瀛華特別提醒,對老人的照顧要非常注意,如果在照顧的是百歲高齡者,更要額外小心,千萬不要在自己身體疲累的時候去搬動老人,最好是有人可以協助,按照口令來移動,「因為任何的動作都有可能造成他的骨折,所以真的要小心翼翼,比照顧小嬰兒還要更呵護。」
  • 趁年輕多存骨本
不久前新聞曾報導一則中年男子以吊巾將高齡骨折母親包在胸前送至醫院診治的孝行,感動不少人,也讓人看著畫面不禁紅了眼眶。謝瀛華說:「他真的是沒辦法,他一個人的話就真的只能把他媽媽用吊巾吊著走。我們看著非常不忍,但事實上真的是要這樣,因為老人的虛弱,會比照顧baby還要辛苦。」
他再次提醒所有人,應該要趁早把第一、第二級的預防先做好,「因為到了最後一級就會很麻煩了,開刀、麻醉、用藥,不是骨折就是脫臼,包括用藥、照顧,都要更小心。所以應該要早一點開始預防,讓骨質更有本,不要等到脆弱成像是海砂屋、脆笛酥,這樣一下就空掉了喔!」謝瀛華提醒,應趁青少年時期或在65歲之前,多存下一些骨本才是。
图片
謝瀛華說,我們的衛生署長也不諱言,台灣未來在長照福祉的領域,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图片
在華人地區,糖尿病算得上是個殺手級的疾病。其成因,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身體利用醣類的機能降低,或甚至失效。
 
图片
日本人已經怕到95%的飲料都是無糖的了,這個也可以說是高齡化的影響,因為高齡的人每天糖份的攝取很容易就超標了。
 
图片
謝瀛華解釋,續發性貧血可能肇因於大腸、直腸癌腫瘤、腎功能不全、慢性失血或是感染某些代謝功能的疾病。
 
图片
補充鈣質、維生素D、動情激素、保持運動、改變生活習慣,都能預防骨鬆的發生。


图片
謝瀛華表示,現在代人越來越早流失骨質,老人家骨質密度經常都是-1.5, -2.5, 甚至連-3都有,越來越嚴重。


图片
文山區是經過WHO認證的健康安全社區,並且在台北市排名第一,而萬芳醫院也參與其中。


图片
日本醫師不太管社區的,沒有時間,台灣的醫師、護士和營養師其實都是犧牲自己的時間額外地在做,好多醫院也是輪班的。


图片
台灣醫護人員秉持的服務心態及對社區力量的認同,令WHO人員在訝異之餘,也心服口服地給了萬芳醫院相當高的評比。
 
图片
高血脂治療主要透過飲食控制、減肥、運動、藥物治療。如果真的很高的話,要趕快進行血脂肪膽固醇的治療劑,效果非常好。
  • 骨質疏鬆的檢測
目前最常見的骨質疏鬆檢查是骨質超音波,是比較簡易型的檢測,通常是站立著進行;而另外一種檢測則是骨質密度儀,通常是躺著進行檢驗。不過,謝瀛華表示,無論檢測的是上肢或下肢,最準確的其實還是檢測脊椎骨,「因為骨質疏鬆在比較大的骨骼是比較明顯的,可以看到骨質的密度,其他的骨幹準確度就沒那麼高了。」
目前的骨質密度正常值是在-1.5以上,-1.5表示骨質稀少,而-2.5就確診為骨質疏鬆了。「我們當然就是負的越少越好。檢測的方式是用70歲來比較30歲、20歲骨質密度,進行多重的比照。」謝瀛華表示,現在代人越來越早流失骨質,老人家的骨質密度經常都是-1.5, -2.5, 甚至連-3都有,越來越嚴重。
「我們關心的是,這麼多的測量值都可以看到現在老人的骨質有多不好,這樣一來,他在平常的生活照護就很容易出問題。」因此,謝瀛華說,跌倒是老人的致命傷。
文山區令WHO刮目相看
談及老人的致命傷,謝瀛華提到高齡照護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WHO所謂的「健康安全社區」。文山區是經過WHO認證的健康安全社區,並且在台北市排名第一,而萬芳醫院也參與其中。「我們推動了非常多老人的體適能、跌倒預防、老人骨鬆預防等等活動,甚至包括整個社區的環境規劃,減少障礙物,預防跌倒以及事故傷害的發生。」謝瀛華說。這所有的努力從最初始的老人照護,衍生到整個社區的改變,其成績有目共睹。「我們在這個部分的表現獲得馬總統頒發的創意服務獎,而且還由一個小問題延伸到整個文山區的規劃。」謝瀛華雙眼放光,興奮地說道。
除了老人跌倒與骨鬆的預防之外,重點推動的項目還包括老人的安全用藥。「我們除了在社區推動之外,也介入到老人家中指導他用藥,用這樣一個深入的服務,讓WHO來做評比。」他說,WHO的幾位日本教授來臺時,相當好奇於萬芳醫院這項服務。「他們質疑的是,你們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事情?在日本,醫師根本不太管社區,沒有時間啊,那臺灣的醫師怎麼有時間,你們的時間從哪裡來?」謝瀛華幽默地說:「哇,第一個問題就先電我!」而他的說明是,萬芳醫院採取是團隊分工合作,大家輪番上陣。「醫師、護士和營養師都是犧牲自己的時間額外地在做,包括現在的送餐服務也是,其他醫院也是輪班的。」
  • 老人服務社區化的趨勢
對這樣付出的服務,謝瀛華說:「最重要關鍵在於,日本的醫師不認為這個他們要做,而臺灣的醫師以前是被迫要做,但是現在也慢慢認同了,而且也慢慢走出一條路來了,大家都認為社區化是必然的。」
也正因為這些臺灣醫護人員所秉持的服務心態以及對社區力量的認同,令WHO人員在訝異之餘,也心服口服地給了萬芳醫院相當高的評比。「所以文山區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李院長去日本的時候,他們也再度跟他表達敬意,因為萬芳醫院真的做到了,我們在社區裡動員了這麼多的人力去投入,包括送餐到社區裡去、用藥安全的指導,不但真的做到了,而且還是case-by-case,到老人的家裡面去服務。」謝瀛華驕傲地表示。
  • 文山區預防老人骨折的成效
要檢視文山區在預防老人因跌倒造成骨折的成效,謝瀛華表示,他們採取了檢視急診案例的回推方法。「在很多的社區都能看到老人族群骨折、跌倒的案例,我們可以回推去看急診的案例有多少。在文山區的急診調查中,可以看到老人的問題有百分之十幾都是在跌倒,然後再從跌倒回推到生活照顧裡去,這是第一個問題。」
他表示,目前台北市獨居老人多,基於這理由,醫護單位需要介入教導,讓老人知道做什麼事情時應該如何小心注意。而若老人臥病在床時,在照顧上,則要加派人手。另外則是用餐的問題。也因此,萬芳醫院發展出送餐到家的服務,目前也有多家醫院提供同樣的服務。「這樣就可以避免他們為了吃飯跑來跑去,甚至我們可以把便當份量加大,讓他們可以吃兩餐,這樣子下來,整體上來說,跌倒的比例的確是有再往下降。」謝瀛華說,現在整個社區都動起來了,要預防老人跌倒或骨折,光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
  • 社區力量大
過去曾在北醫工作了二十多年,來到文山區萬芳醫院也已有八年的時間,謝瀛華說,文山區的社區老人服務其實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成效。「我自己也有感覺,文山區搞不好比信義區、大安區都還方便一點,因為它是個文教區。」他說自己感觸很深,因為他在文山區工作得非常愉快。「文山區社區動員的整合力,還有配合度都相當地高,可能因為是文教區,教育程度也比較高,所以比較好作業吧。」謝瀛華表示,應地制宜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此外,他也坦言,文山區獲得第一名的背後,也是有相當的幸運存在。「我們老實說,在其他區域可能比較難、成效也不會那麼好,所以我們也承認,在文山區推動社區非常快。」
談文山區的社區成效,謝瀛華說,有個核心人物不能不提,那就是指南宮的董事長。「我們幾乎天天碰面,幾乎天天都要跑指南宮,他們的活動非常多,變成文山區一個很好的精神指標,大家的整合力量、向心力就非常好。」他表示,這間五十年的老廟,已經把整個文山區的大大小小的里長培養得非常好,所以一聲令下,決定要做什麼動作之後,效率極高。「有時候我跟他們吃飯的次數甚至比家人還多。這就是很難得、很感動的地方,也是大家無法想像的社區的力量。」 
老人常見疾病(3)肺炎回到老人疾病上,另一個絕對不能輕忽的是肺炎。由於老人肺炎的症狀通常並不典型,體溫不高,只會出現低熱,所以很容易忽視。然而,如果老人罹患肺癌,會出現明顯 的腸胃道反應,像是噁心、嘔吐等,也會出現精神委靡或是意識模糊的症狀,這個時候照護者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感染肺炎之後,就很可能會把他帶走。」
  • 併發症
肺 炎引起的併發症相當多,像是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糖尿病症狀加重,接著可能發展為菌血症、敗血症,誘發呼吸衰竭,最後導致死亡。「所以 常常老人長期照護到最後,最怕的就是肺炎,因為常常把他帶走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老人之友:肺炎』,因為肺炎併發了很多問題,造成呼吸衰竭最後死亡。」
  • 注意季節變換
謝瀛華提醒,在高齡者的照顧上,除了要注意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狀況,還要特別注意季節的問題。「每到季節轉換,像是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就 要多注意,因為容易會有併發症,尤其是在端午節過後,才真正面臨躁熱期,所以端午也是個大難關,還有梅雨季節也是。」他表示,要多提醒老人家天氣及溫濕度變化,並且時常注意他們衣服的穿脫增減。
老人常見疾病(4)中老年憂鬱症一般說來,情緒低沉或憂鬱是憂鬱症的首發症狀,而 這樣的狀況經常和家裡的照護者有關係。謝瀛華表示,其實不光是憂鬱症,包括精神疾病、老年癡呆症,其實都是很大的問題。有時甚至會出現假性痴呆,但實際上卻是憂鬱症的狀況。「各位知道,常常有老人久病厭世而自殺,會有這樣的問題,其實家人的照顧跟他的情緒變化都有關係。」
如果發現家中老人出現思維活動低下、寡言少語、自我評價過低、自責、行為動作遲緩、體力活動減少、自感乏力、不願與他人接觸或打招呼,甚至食慾不振、體重降低全身疼痛不適等狀況時,務必注意老人是否陷入憂鬱狀態。
  • 如何治療
謝瀛華表示,老人若出現憂鬱症現象,應多注意其營養,以及生活中的活動安排。「很多老人一整天就一個活動可以讓他走出來聊個兩句或什麼的,對獨居老人來說, 我們送餐去,他們一天就只有這一個機會可以和其他人互動,你可以看到這對他就非常重要,因為其他時間他都看不到任何一個人,這樣的互動對他的情緒改變是非 常有幫助的。所以要記得,勿以善小而不為。這麼一個送餐的小動作,就可以改變老人的情緒。」
而在生活中多安排一些與他人互動的活動,像是去上課、運動、參與社區活動等,也是防止情緒憂鬱的方法。此外,服用抗憂鬱焦慮藥物也是一種治療方式。
老人常見疾病(5)高血脂另外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血液中脂質過高,或是有合成、分解、代謝上的障礙,造成高血脂(血脂蛋白過高症)。而一般最常見的脂質則是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謝瀛華說,一般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正常值是200~240,但在老人醫學上,這一點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原本的正常值是130,現在已經降到了100。「甚至我看到一個國外的最新資料,控制在90最好。這個不只是老人家,其實所有人都一樣,不好的膽固醇越少越好。」
  • 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硬化是血管慢慢因脂質等屯積而造成,而這些囤積物使得血管變窄,最後完全阻塞。一般說來,動脈硬化和血管堵塞,膽固醇是最大的元凶。而動脈硬化則是老化最大的一個因素。
  • 併發症
對老人來說,動脈硬化會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栓、腦中風、下肢壞死、跛行、高血壓、腎功能不良、尿毒症、腹部主動脈瘤等等。
  • 治療與飲食原則
高血脂的治療主要透過四個方面:飲食控制、減肥、運動、藥物治療。「如果真的很高的話,就要趕快進行血脂肪膽固醇的治療劑,效果非常好。」謝瀛華說,健保的標準是,兩次量測皆超過240就表示過高,應進行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不要拖,該用藥的時候就用藥。」
至於飲食控制該怎麼進行呢,主要就是限制膽固醇的攝取。謝瀛華提到,其實老人都很願意配合飲食的控制,經常會主動表示最近膽固醇比較高。這時,飲食中的蛋 黃、動物內臟等,都要避免。此外,禁食任何加糖的食物飲料、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避免飲酒,並且多攝取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
心臟保健
讓老人保持心臟健康,主要就是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和礦物質,另外就是補充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這就是要多吃魚了,對心臟好。」謝瀛華說,除此之外,促進同胱氨基酸的代謝、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也是心臟保健的重要方法。
  • 十大好心食物
醫界整理了十大保健心臟的食物,按照排名分別是:
  1. 酪梨  
  2. 燕麥粥
  3. 鮭魚
  4. 豆類
  5. 亞麻籽
  6. 菠菜
  7. 橄欖油
  8. 堅果
  9. 莓果
  10. 黃豆
謝瀛華表示,現在談到養生抗老的理論,一般都非常受歡迎,老人也很喜歡聽。而我們應該吃什麼,有對的食譜是很重要的事。在這十大好心食物中,他也特別談論到堅果類和黃豆這兩項食物。「堅果類有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抗氧化,像是黑芝麻、杏仁、核桃、燕麥這些堅果類,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所含的抗氧化成分能夠防止血液凝集,造成拴塞。」
至於黃豆,其最大作用是能夠降低膽固醇,並且因為黃豆含多種必須氨基酸,且為不飽和脂肪酸,能夠促進體內脂肪及膽固醇的代謝。此外,黃豆含有抗氧化物質金雀 異黃酮、蛋白質纖維和寡糖,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十分適合素食者當成主食。然而謝瀛華也表示,素食者要注意不要吃太多油炸的黃豆加工製品,「因為黃豆如 果是水解的話效果會更好,同時它也含有抗氧化的成分。」 
如何抗老?~琉球人的長壽祕訣談到長壽,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若非日本 人,就一定是琉球人了。透過電視媒體節目的播送,從早期的金婆婆、銀婆婆,到最近的沖繩山苦瓜、紫心地瓜等健康養生食材,其之所以聲名大噪,不外乎是因為 沖繩老人的普遍長壽,以及這些當地食物所具有的抗老成分效果似乎非常顯著。
謝瀛華說,琉球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非常低,而琉球大學長壽研究所所發表的研究和論文也顯示,琉球人心臟病的發生率的是美國人的1/5,罹患乳癌、卵巢癌的發生率也低於美國1/4,而每十萬人口中的百歲人瑞人數,更是美國的6倍之多!「琉球相當多的高齡者,大家都經常日本電視節目上在看到,這些老人家在百歲時還能過這麼好的生活,這絕對是長壽、抗老的一個很大的成果。」
為何琉球人能夠活得長壽又健康呢?謝瀛華表示,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琉球人的飲食習慣。「他們的特色在於少肉、多魚、多穀類、蔬果,一週內吃好幾次新鮮的魚,也就是剛剛提到的omega-3的量夠多;但他們很少吃乳類與肉類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習慣正好符合營養學家所設計的食譜,不但可以減緩老化的過程,避免罹患心肺疾病及癌症,以能保持苗條健康。」此外,他也補充道:「另一個重點則是食材的多樣化。」
  • 食材多樣化、「休肝日」不可少
今年在日本跨年的謝瀛華提到,日本現在正倡導幾個健康飲食的概念,第一個就是食材的多樣化,一天至少要吃20種食材,就算是過年期間,也不可以少。而另一個概念則是所謂的「休肝日」。所謂的「休肝日」就是不飲酒的日子。比方如果過年假期有9天,那麼休肝日就至少要有4天以上。「可以看得出他們也很注重這個過年期間的健康保養,這個概念他們現在已經是全國開始推動,也很明顯減少了他們在過年期間酗酒的問題。」
此外,琉球人攝取豐富的大豆食品,對健康的助益很大。謝瀛華特別提到,大豆可以預防心臟病以及與賀爾蒙相關的癌症。比方說,德州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婦女連續吃大豆食品一個月,可以減少血中女性荷爾蒙(乳癌發生的因素之一)的25%,可見其功效。
抗老與營養息息相關
其實抗老有多重分子,包括環境、生活習慣、運動、營養,都非常重要。謝瀛華表示,除了生活規律、保持運動習慣、生活環境舒適之外,其中營養還是最重要的一 項。「營養素的總熱量、營養內容的比例分佈、對生物體的發育和老化都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謝瀛華說。也因此,他與大家分享了WHO公布的最佳食物及垃圾食物分別為何。
  • WHO公布之最佳水果
  1. 木瓜
  2. 草莓 
  3. 柑橘
  4. 奇異果
  5. 西瓜
  6. 芒果
  7. 杏桃
  8. 柿子
  • WHO公布之最佳蔬菜
  1. 紅薯
  2. 蘆筍捲心菜
  3. 花椰菜
  4. 芹菜茄子
  5. 甜菜
  6. 胡蘿蔔
  7. 孛薺
  8. 金針菇
  9. 雪裏紅
  10. 大白菜
  • 十大垃圾食物
  1. 油炸食品 
  2. 罐頭類食品
  3. 醃製食品
  4. 加工的肉類食品,如火腿
  5. 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
  6. 奶油製品
  7. 速食麵
  8. 燒烤類食品
  9. 冷凍甜點
  10. 話梅和蜜餞類食物
談起垃圾食物,謝瀛華說,其實以上列出的垃圾食物,老人家都喜歡吃,所以老人吃了很多垃圾食物。「如果你沒有好好照顧他,營養不均衡,很容易造成老人貧血, 營養也會產生問題。」此外,透過觀察他發現,老人家偏愛吃醃漬品和滷製品,這樣的習慣和胃口根深蒂固,很難改變。「我們都知道長期照護機構都有小廚房,讓 老人做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我當了好多年的長照機構評鑑人員,對小廚房所帶來的健康危機特別重視。我們還是可以讓老人自己煮些喜歡吃的東西,但我們應該要 給他們一些提醒,不是讓他亂煮,還是可以協助他,給他一些建議,注意不要讓他們偏食。」
  • 應攝取之營養
抗老最重要的就是要抗氧化,也就是要盡量消除體內的自由基。目前研究顯示,多攝取蔬果,能夠有效增強人體抗氧化游離基的能力。「蔬菜水果多,當然就可以提高抗氧化的能力;如果吃一份的肉,那就要吃10倍的水果蔬菜,也就是蔬菜水果的攝取要加量,特別是花椰菜這一類的黃綠色蔬菜,這對於抗氧化、防癌都是有幫助的。」謝瀛華說明,所謂的自由基,就是不成對的分子或電子,也是衰老的元凶。
那麼,該如何有效抗氧化呢?根據衛生署的建議,應多攝取微量元素A、C、E以及硒酵母。謝瀛華補充道,維生素A、C能夠強化上皮細胞,促進正常細胞分裂、抑制腫瘤的促進過程,硒酵母則能保護DNA不與致癌物結合,而維生素E則是能夠防止脂肪氧化成游離基,預防癌的發展。
  • 維生素E過量的危機
謝瀛華表示,補充A、C、E和硒來抗氧化的說法,其實大家耳熟能詳,不過目前對維生素E的研究較多。「這幾年抗氧化的研究很多,但最近發表的論文都傾向於E的過量使用。比如說E一天的量是400國際單位,那如果你一天攝取了1500個國際單位,那麼死亡率不降反升。UCLA有幾篇這樣子的論文出來。所以提醒大家也不要過量,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原理。」
不過,他也提到,維生素A、C、E和硒的抗氧化理論,大都是與預防原發性肝癌有關,二十年來也進行過許多次動物實驗,用抗氧化物來修復受損細胞,然而,現在這些理論慢慢開始顯得落伍了,「因為現在的概念跟DNA比較有關。」
  • 食用抗氧化營養劑有用嗎?
坊間的抗氧化物(維生素A、C、E、 硒酵母等)多不勝數,每年也帶來龐大的商機,但是,這些輔助品真的有效嗎?對這個問題,謝瀛華表示,抗氧化劑是有輔助的效果,但沒有治療的效果。「應該這樣說,如果你身體裡好的東西越多、壞的東西越少,那麼這些輔助品就越有幫助。對於病人或老人來說,大家要有個概念,你不要抽菸,不要吃些不好的東西,那你 補充這些抗氧化劑,當然有幫助。這樣的說法,比較能夠讓人接受,醫療界也比較能夠肯定,最重要的機轉就是這些抗氧化物會影響到免疫力的提升與否。」 
如何延緩老化 
就今日醫界的結論來看,延緩老化,首先要做的是熱量限制,控制每天攝取的卡路里,並且控制血脂肪,注意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接著,適當補充抗氧化物也是個好方法。而以今日醫學的進步,進行基因調控、幹細胞再生的修復,以及賀爾蒙的治療,都是延緩老化的方式。
說到賀爾蒙的治療,謝瀛華說,早期有許多關於賀爾蒙、DHTA、生長激素、褪黑激素,生長激素等的研究,但漸漸也開始出現了濫用的後遺症,以致於目前關於賀爾蒙的研究都是傾向於不利的方向。
  • 賀爾蒙的濫用問題
「現在很多老人家不敢用賀爾蒙了,而且這些研究論文發表出來以後,讓婦產科醫師也很困擾,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以前就開就好了,現在開不了,學理上說不能服用 那麼多。以前抗老化都在用賀爾蒙,現在不敢用太多,也沒有辦法說服病人,所以生意就不好了,那你叫醫師怎麼活?所以抗老化診所現在有點不知道要走到哪裡 去,光是台北市就有六百家。」謝瀛華不無感慨地說,希望有關賀爾蒙用藥的整體評估與使用建議,能夠盡快由相關單位提出。
  • 抗老密技--首重提升免疫力
想有效抗老,要先提升免疫力。謝瀛華說,身體的免疫力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所謂的天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第二道防線在巨噬細胞,而第三道則在B細胞和T細胞。前面所提到的維生素A、C、E與硒這些量元素,都確實能夠增強這些細胞的免疫活性。「不管你用的是哪一道防線的理論,最重要的就是讓免疫活性增強。」
他表示,免疫提升,雖然不可能達到百毒不侵的境界,但是至少抵抗力會增強,在百毒入侵時還能夠在第一道防線就守住,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平常就要顧好,天然的蔬果要多一點,也就是說好的要進去多一點,這就是要控制我們的免疫力。」
  • 天然殺手細胞
天然殺手細胞是個較新的概念,也是我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謝瀛華解釋,現在的理論是,用再生醫學的方式來刺激這個殺手細胞的活性和數量。「好的致癌殺手細胞 第一線就能夠把癌細胞控制住,這也是目前的再生醫學理論,用很多方法讓致癌殺手細胞的活性提升,讓第一道防線的戒備森嚴,不要等到癌細胞進來了再來打它, 那就太晚了。」 
抗老密技 
  • 動脈保健
除了提升自己免疫力之外,動脈的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動脈老化是衰老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當你的動脈被脂肪堆積堵塞時,就會減少身體氧氣和養份的獲得。盡量不要讓動脈塞住,不然整身都是油,很快就衰老了。」
  • 抗氧化劑與人蔘
前面提到的微量元素A、C、E、硒都是很有效的抗氧化劑,然而,如果考量到經濟能力,謝瀛華建議,也可以用較便宜的ß胡蘿蔔素來替代。
此外,如果經濟能力允許,也可以用藥補或食補的方式來抗老。謝瀛華說,現在的中藥研究所也對各種中藥材進行了許多的研究,每一種藥材都有其功能,食用時也要 注意過量的問題。而最常被拿來用在食補上的藥材就是人蔘。「人蔘跟心臟的保護有關,還有大腦,會讓大腦的反應機制較好。」他也提到,目前生物科技的研發改造相當先進,人蔘的產品研發也越來越細,坊間也可見到許多人蔘的複合物產品。
  • 長壽果與大蒜
除了補品之外,抗老最基本的當然還是食物。而延緩老化最好的食物,首推核桃與大蒜。核桃樹壽命長,可達數百年,而其果實肉質營養豐富,具有強腎補腦的作用;自古以來核桃就有「長壽果」的美稱。謝瀛華說,目前可見與核桃具有相同功效的,應屬許多生物科技積極在研發中的牛樟芝。
此 外,大蒜也是非常營養健康的食物之一,不但取得容易,價格也便宜。「大蒜裡面有硒的成分,沒有辦法去買硒的健康食品的話,大蒜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以降 血壓、利尿、降低你的膽固醇。」那麼大蒜應該怎麼吃才好呢?謝瀛華說,水煮炒炸都沒關係,但不要空腹吃,因為大蒜是刺激物,建議腸胃弱的人不要吃太多。此外,根據台大食科所的研究發現,一天吃一瓣大蒜,效果就很好。 
防癌就是抗老 
誠如本文一開始所提,未來醫界要面對的,不是老人就是癌症病人,謝瀛華再次強調,防癌就是抗老、抗老就在防癌,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因兩者互為因果。此外,他也提到,所謂『癌症』就是正常的細胞經過長期的毒物刺激後,產生基因突變而成為不正常的細胞,然後進行無限制的分裂增生。「所以癌症的診斷一定要看到病理切片,這個概念要有。」
在國內十大死因裡,癌症是第一名。到底什麼會致癌呢?謝瀛華說,這與遺傳基因有很大的關係,其中乳癌、肝癌、胃癌、大腸直腸癌都與基因較有關係。此外還有生物因素、B型肝炎、C型肝炎的病毒感染,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環境、飲食、心理,精神壓力等也都有關係。
  • 防癌趁早,學會自我檢測
癌症在平常的預防很重要,所以我們常聽人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所以學會自我檢查、發現症狀是很重要的。基本上最常見到的症狀就是腫塊,而腫塊又分為兩種症狀顯現,一是阻塞,一是壓迫。
所謂的阻塞症狀,指的是腔內腫瘤生長,使得腔道變狹窄,比方說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呼吸困難或是腸梗阻。
所謂的壓迫症狀,是由於腫瘤壓迫鄰近器官或組織所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腫瘤壓迫到神經時,可能會引起持續性劇烈疼痛或感覺、行動上的障礙。除了腫塊之外,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了潰傷、出血、疲乏、食欲減退、消瘦、貧血、發熱等全身性症狀。「基本上,大概每七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癌症,這是個很值得大家小心的數據。」謝瀛華提醒道。 
十大癌症死因 
台灣的癌症死因之首整體說來是肺癌。男性以肝癌為首,女性則以肺癌為首。但值得注意的是胰臟癌,因為胰臟位在後腹腔,相當難以診斷,通常發現時都為時已晚, 有許多醫護人員都得到胰臟癌而不自知,也因此謝瀛華特別提醒大家要注意。此外,大腸直腸癌長居排行榜上的第三名,這很可能與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 致癌因素
導致癌症的因素很多,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的調查數據,其中80%與環境有關,而20%則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
引發癌症的因素又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內在因素指的是本身的基因組成與穩定性,而外在因素則包括了飲食習慣、吸煙、慢性發炎與感染、荷爾蒙、化學及環境因 子、職業等等。「尤其是飲食習慣,像是黃麴毒素、煙燻烤燻的食物、垃圾食物,都含有致癌劑。另外,過多的脂肪、酒精都比較容易誘發癌症,像是大腸直腸癌肺 癌和膽囊癌,都與過多的脂肪有關。」
  • 每個人都有癌細胞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內都存在著癌細胞。正常人體有60兆個細胞,每天大約會製造出3000個癌細胞,所以大家不必太過緊張。如果我們的的免疫系統健全的話,就能及時消滅癌細胞,避免其對身體造成傷害;然而一旦免疫力降低,癌細胞就會趁機坐大。謝瀛華說,60兆裡的3000個其實不多,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抗氧化物能夠誘發癌細胞的凋亡,也就是提升自體的免疫力,就無需過於害怕。
  • 預防癌症的飲食習慣
想預防癌症來犯,在飲食上就要遵守以下三個原則:每天飲食都有變化、控制脂肪量的攝取、每天攝取足夠的黃綠色蔬菜。謝瀛華也強調,高纖飲食以及每天攝取五蔬果,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及抗氧化劑的食物,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和綠花椰菜。當然,要戒菸、禁檳榔、少喝酒,並且避免 接觸環境中的致癌物。而維持適當的運動、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快,也是防癌的。
  • 抗氧化營養素「硒」的抗癌機轉 
前面提到了四種有效抗氧化營養素分別是維生素A、C、E和硒酵母。這些維生素能強化上皮細胞,促進正常細胞分裂,並且抑制腫瘤的促進過程、防止脂肪氧化成游離基,預防癌的發展,而其中又以能夠保護DNA不與致癌物結合的硒酵母最受到醫界矚目。
謝瀛華表示,有關硒的抗癌作用,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所做的研究最多;而硒之所以擁有極佳的抗癌作用,在於它能夠使癌細胞自然凋亡。謝瀛華解釋,所謂細胞凋亡的意思是,正常的細胞會經過基因指定而凋亡,但是癌細胞沒有,所以要誘發它的凋亡,才能讓癌症不發作。「也就是說,癌細胞要凋亡多一點,才不會在我們人體作亂,進而增生、轉移並且產生其它的變化。所以說『細胞凋亡』(apoptosis)是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而在細胞凋亡的理論得到重視後,陸續也出現了許多免疫體的調查研究。由於硒可以輔助癌症化學療劑taxol及adriamycin作 用,並且加強其療效,目前也有癌症的標靶治療使用硒癌搭配化療劑。此外,謝瀛華也提到,北醫大目前對牛樟芝所做的許多研究,也是基於細胞凋亡的理論來進行的。「牛樟芝也確實能夠達到誘發癌細胞的凋亡,所以用它來輔助這些化學治療劑和標靶治療劑,來加強免疫力的提升。」而醫界也認可最佳的抗氧化劑就是維生素A、C、E與硒的四合一抗氧化劑。 
2010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振奮人心 
談到抗癌,謝瀛華在演講的尾聲興奮地提起了201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此得獎研究的內在於發現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如何安全複製,並且防範退化,對於瞭解細胞、疾病以及老化的機制及研發新療法,有著非常大的貢獻。謝瀛華說,這也表示醫界已經找到了癌症的機轉所在。
「這個研究是跨國的,由澳洲裔的布萊克本女士、英裔的索斯塔克及葛雷德女士合作,他們三位分別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美國波士頓的麻州綜合醫院和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翰霍金斯大學醫學院從事研究。」
謝瀛華解釋,這個研究主要是與位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有關,因為此段特殊的去氧核醣粒酶(DNA)序列具有保護染色體,防其退化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當端粒酶和端粒在末端發生了問題,出現了退化,便會影響到老化甚至是癌化的機轉。
他更進一步地解釋道,端粒酶的活性與細胞老化有某種關聯。端粒會隨細胞分裂而損耗縮短,而端粒酶具修復延長端粒的能力,可將DNA複 製機制的缺陷填補起來,但其活性會隨細胞年齡增長而降減。此外,人在年輕時,端粒酶的活性大,較容易延長端粒,這可能是年輕人不易顯老的原因。而男性端粒 的縮短速度略快於女性,或與男性平均年齡低於女性有關。謝瀛華說:「最近相關的論文非常多,這一個領域也給了我們醫界很大的期待。」未來醫界要研究的方向 包括了如何保持端粒的完整性,讓它不要縮短得太快,可以嘗試開發新的化合物來治療癌症。
台灣的基因抗癌研究
謝瀛華表示,台灣的北醫大DNA研究中心也提供DNA的檢測,並藉由篩檢來量身訂作個人化的醫療。「知道了每個人DNA的 變化,給他的藥就會不一樣,這是未來的醫學最大的改變。」此外,他也表示北醫大的團隊也與英美各先進國家的團隊合作研究,在未來非常有機會發展出更有效的 抗癌方法。「我想這一塊未來的方向是非常的大,所以大家也很期待,是不是在老化這一個領域,就用染色體慢慢替代過去自由基的概念,這是非常先進的做法。」


結 語
談養生抗老,謝瀛華說,其實老人疾病非常複雜,終歸只有一句話,要做得好,需要更多人的付出,進行跨領域的合作。他希望,不只是醫生,所有醫療人員都能為此貢獻心力。
「我在這裡也要謝謝大家,因為有很多同事幫我分憂解勞。大家想想看,一個老人來看病,病歷那麼厚,我光看他一個人就用了20分 鐘,他還不滿意,說我應該要給他一個小時。如果每個人都要一小時,病人根本就看不完啦,那還在外面等的病人怎麼辦,大家都會罵死。」他笑著說,正是因為如 此,才需要同事的協助,營養師、藥師,都可以分工協助病人。「像這樣的老人,他要你看一小時,就找營養師拜託一下,藥師幫忙一下,大家多說一句,他就會不 好意思,不然你永遠看不完。」
每 個老人的歷史都是厚厚一大本,只有結合眾人的力量,運用多個團隊來輪流照顧,才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老人醫學真的很辛苦,但健保給付都一樣,都給一樣的 價錢,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像英國、美國那樣,我們只能跨團隊整合,大家一起來分憂解勞,不然會體力不支,一個一個倒下去。」謝瀛華語重心長地說。
唯有從瞭解老人疾病、抗老養生,進而衍生到防的全球化趨勢,我們才能有足夠的準備來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化社會。正如謝瀛華所說,只有老人才能牽起所有人的合作。因為,未來每個人都會變老,今天我們幫助老人,也就等於幫助了明天的我們。 

回上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