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又老又美好--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口述/Gideon Loewy、廖佳玲 北歐設計顧問公司
前言
設計是什麼?是把商品包裝得漂漂亮亮、令人愛不釋手嗎?還是像一些廣告詞裡所說,好的設計,就是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你知道要成為設計師需要什麼能力?你知道老人需要什麼樣的手機、藥品標籤、旅行規劃嗎?或許,聽完這兩位擁有27年資歷的設計師夫妻檔以下的分享,你就能明白,原來,老人要的不只是量身打造的商品,還有對他們身為社會一份子的基本尊重。(採訪、撰文/張國儀)
台灣發展遠距健康產業的優勢
北歐設計顧問公司(Scandinavian Design Studio)是間資歷豐富、作品遍及建築設計、商業設計、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公司,而其曾服務過的廠商,更大多是世界知名品牌。例如名聞遐邇、具有八十年歷史的丹麥皇家級音響 Bang & Olufsen(B&O),就是他們長達十年以上的客戶,由Gideon Loewy及其設計團隊參與操刀設計各項產品。 總監廖佳玲說:「其實我們從來都不定位自己是設計公司,我們是design-based business,以設計為導向的商業發展,我們看到的是整個business。我們知道,如果你沒有對的技術、對的通路、對的行銷、對的工程師,甚至對的財務支援,你的設計再怎麼厲害都沒有用。所以我們看的比較是商業的全觀。」 除了設計之外,北歐設計顧問也為多個品牌,甚至數個國家進行國家級的策略規劃。他們的作法是,先找到定位後,再去進行後續的設計。這也是該公司重要的核心工作。 「我們做的東西很多元,建築也做、空間也做,品牌顧問我們也做。」廖佳玲說,他們擔任韓國GS集團(隸屬LG集團)、三星集團的設計發展顧問,工作內容主要就是在做未來生活型態的研究。「我們比較會去看未來的趨勢是什麼,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東西,就是定位在為至少五年後的未來去做的,這樣它與未來才會有所連結。」 人,是一切設計的中心 此外,北歐設計顧問公司最重要的設計精神,就如同其網頁上所宣示的一句口號:「人、人,和人。」設計,最重要的就是以人為中心。其中包括了需要、想要、渴望設計的人,也包括了使用和購買設計的人,當然更包含了創造、發展和製造設計的人在內。「人,是所有商業的核心。」北歐設計顧問公司的宗旨如是。 廖佳玲說,使用者(users)是北歐設計最重要的核心,許多設計的重點便在於其軟性的核心價值,而這個核心價值將會超乎產品本身,使其不再只是件商品而已。「所以我們必須去考慮人的生活形態、心理層面,之後才是去思考它的介面、技術,最後才是科技的應用。」她提到,在歐洲的設計方法中,人性通常都擺在科技前面。而人性化的設計也是現在所謂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中心思想。 而目前,北歐設計顧問公司承接了政府的委託,進行中興新村研究園區核心架構和主架構的設計與規劃。「政府委託我們來做,因為目前有這樣的設備但不知道該研究什麼,所以希望由我們來協助吸引外面的人進駐,並釐清研究什麼樣的領域較為適當。」 提供無形商品的挑戰何在? 既然北歐設計顧問提供的是「服務」這種摸不著、觸不到的「商品」,當然很令人關心的就是價格及市場性的問題。一般人聽到「設計」,或者是「名設計師的設計」,一定會暗暗深吸口氣,握緊雙拳,在心中叨念:「一定很貴!」想當然爾,昂貴的價格,必然不是大眾市場所能承接的。因此,臺大智慧生活空間老人福祉計畫主持人康仕仲教授向Loewy問道:「貴公司提供這些服務最大的挑戰何在?因為這不是像賣咖啡,客人掏出錢來,你給他一杯咖啡那麼簡單,因為你賣的東西是沒有實體的、是看不見的,甚至有時候你甚至連自己在賣什麼都不知道。」 對此,Loewy咧嘴開心地笑說:「你有多少時間?我可以講到明天下午!」而在時間的限制下,他與妻子廖佳玲仍是對此做了簡單的回應。 |
|
價格與價值的混淆
談到如何讓廠商接受一般人認知為高昂的設計費用,廖佳玲以他們的客戶之一,風潮音樂為例。在音樂數位化之後,大部分唱片公司的業績幾乎都是一洩千里,但唯獨風潮逆向而上。這是因為風潮在定位上與一般的音樂有所區隔,並且採用了能觸動人心的行銷策略。「現在我們就是在幫他們規劃下一個二十五年的所謂感動行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這個時代的各種變化。我們常講,重點是如何讓人家認同你的價值。如果他認同你的價值,他就會認同你的價格;如果對你的價格有疑問,就代表還對方沒有看清楚你的價值。」
為什麼大家都會覺得設計費很貴?廖佳玲說,因為大家都把設計費當成「支出」(cost),就像是購買一般的廠房、機器、原料一樣。她說,臺灣產業可說以代工起家,所以大家有個習慣,只要一聽到是支出,就會立刻想要將之減少。然而在國外,設計與創意,卻是被視為一種投資(investment)。「很多人買股票都會去加碼,因為他知道那是投資,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把這個創新的思考看做是種『價值』的時候,你就一定會想把『價值』給提高,不是嗎?」
Loewy也認同地說,北歐設計顧問公司在臺灣所做的,和一般設計顧問公司不同,最主要就是在做創新思考的服務,提供包含未來研究在內的策略規劃,讓企業廠商能夠有更符合未來需求的發展。「所以我們所要求的費用,主要就在於提供未來的創新思考這個部分。」
設計,就是研究未來
在臺灣,大部分的設計都是以科技導向為主。Loewy這麼說道。他表示,正因為大家太過於專注在技術的應用面上,反而限制了創意的發揮。而Loewy與廖佳玲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致力於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思考工具方法論,仔細去觀察人類的心智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創意過程的產生。
「設計,絕對是種是對未來的計畫。」Loewy說,即便是你現在正在使用的物品,其設計的心理架構一定投射了未來的方向。而這,也是最好的設計策略。他提到,在所謂的未來研究中討論到四種未來:possible future(可能的未來), probable future(有根據的未來), preferable future(嚮往的未來),以及surprising future(令人驚訝的未來)。而通常出現的都是最後一種:「令人驚訝的未來」。第一種「可能的未來」一切再荒誕的事都可能發生,也就是有人會說:『喔,三十年後我想我們會住到火星上』的那種未來。而你很可能會嗤之以鼻,覺得對方是個笨蛋。這沒辦法,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純粹只能靠想像,或幻想了。
你想要哪種未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10年前,還沒有人知道iPhone是什麼(大概除了賈伯斯以外),也沒有人想到我們能夠登上火星探險。甚至回到100年前,很多人還以為月亮是一塊起司呢。因為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未來會如何,所以我們仰賴一些看得見的證據和技術來打造未來—所謂的科學與科技。而科技注重的,則是所謂的「有根據的未來」。然而,這樣的未來一點都不有趣,因為它是種可預見的未來、是種妥協後的未來。對人類來說,最想要的當然就是「嚮往的未來」。如何可以讓未來更好?這,就是設計要做的事。設計的存在,向來就是要改善事物。所以,設計所要追尋的目標是:怎麼做會更好?
回歸到廖佳玲所說的,設計本應以人為核心。因此,要將設計做好,最重要的是得先明白人類的價值所在(human values)。Loewy說,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臺灣現在會開始對文化創意產業感興趣了呢?為什麼大家開始去尋找非科技的人性解決方案呢?到底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究竟我們的孩子們會在怎樣的一個世界裡長大呢?這都是因為大家意識到,正是「我們」這一群人,將決定,或創造孩子將要生活的世界。這樣的覺醒,當然非常重要。那麼,什麼是人的價值呢?
Loewy說,到目前為止他所看到的臺灣,大家仍然是一窩蜂地只想把創意變成一門生意、一項可以賺錢的商品。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嗎?我們真的想要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嗎?
設計師--廠商付費請來思考的人
於是,設計師最重要的任務出現了。Loewy說,他們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扮演業主的思想家—替他們思考、釐清、分辨、規劃,該怎麼做才會讓未來更好。「設計師要做的,是從現有的材料開始,找出一系列按部就班的步驟,一點一滴慢慢朝更好、更令人嚮往的未來邁進。」這應該就是提供「設計」這種服務的終極核心價值吧。而很多廠商請廖佳玲與Loewy來擔任設計顧問,其實就是在找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
然而,大多數Loewy碰到的廠商都會跑到他面前跟他說:「我們的目標是在一年之內變成全球這領域的第一把交椅;預算是一百萬。」對此,Loewy說,每個人都希望看到成果時能夠驚艷地說:「嘩,這真棒!」畢竟,誰不想要一個“wow”的解決方案呢。但事實是,這世上壓根沒有“wow”的解決方法這回事,有的只是努力再努力的苦工和想像力。
創意,來自知識的累積
很多人以為創意就是有才華的人自然而然會冒出來的一些很棒的想法,或者是種憑空出現的魔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Loewy說,創意的產生,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來做基礎。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能夠越有創意。此外,他也強調,真正的創造應該是,首先你有個很棒的想法,然後你再把它實際做出來。「光只有想法卻什麼都不做,那不叫做創意。如果你心裡有首詩,你得把它寫出來跟其他人分享,這才是創造。」他說,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分享」。
專業經理人之必要
而廖佳玲則說,北歐設計顧問是家以設計為導向的公司,他們擔任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成為企業廠商與不同專業人才之間的橋梁。「台灣大部分的企業結構都是垂直的,很少有水平的,所以我們有很多老闆、部門主管,然後就是下屬,卻沒有一個專業經理人來做橫向的溝通和整合,所以說台灣其實很缺乏專業經理人。」
此外,她也提到,臺灣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都是家庭企業,所以在許多管理上面其實會有很多盲點,「這些問題比較不是我們在學校學了MBA之後就可以去解決的。」因此,廖佳玲與Loewy發展了一系列的“thinking steps”,讓業主和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去了解彼此的想法,「創意人的想法、工程師的想法,或是會計師的想法,這些不同背景的人,所想的東西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如何可以讓他們溝通、可以跨領域去合作,這需要我們來搭建一條橋。」
銀髮族商品設計
在臺灣,專門為老人設計的產品,一般稱為「銀髮族商品」,然而,廖佳玲說,其實這個用詞本身就不很妥當。「我們在國外一般稱之為『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或是“design for the third-age”。正如剛剛所提到的,我們的設計強調以人,也就是使用者為主,雖然每個人都會老,但是沒有人喜歡被貼標籤。」而所謂的「銀髮族」,就是個大大的標籤。廖佳玲說,他們擔任過許多設計比賽的評審,他們發現,臺灣大部分的設計,以手機為例,的確將字體和按鍵放大了,功能也設計的更簡便,但是一拿出來,大家就知道你個老人。「所以使用者就覺得這一點也不酷,因為這樣的設計並沒有他激起心裡的渴望。」她說,「其實在人性化心理的這部分的考量,絕對是遠大於產品功能性和這部分的,也遠大於科技。」
此外,她也提到,臺灣最高階的腳踏車,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使用者在購買,然而設計師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所以他們在設計時,都是在幫同齡的人設計。而一台六、七十萬台幣的腳踏車,模樣又很酷很炫,銀髮族騎上後卻對他們的膝蓋很不好,經常騎完就得去醫院復健很長的時間。「所以說我們要如何把這中間的落差補平,是比較重要的。」而其實,以使用者角度出發的商品設計,在歐洲早已行之有年。此外,Loewy更提到一個重點:老人與小孩都能夠輕鬆使用的設計,才是真正所有人都能使用的設計。
此外,在平面設計上,Loewy則舉出英國超市所販售的牛奶為例。對老年人來說,標籤上花花綠綠的各種裝飾、牛是不是在藍天白雲綠草的牧場裡徜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瓶牛奶什麼時候過期。而老年人通常需要服用各種藥物,這時藥物的平面標籤設計當然非常重要,最好能以清楚簡單的圖示來呈現,避免誤食不該服用的藥品。
臺灣的無障礙空間設計談到臺灣的設計,Loewy和廖佳玲都對臺灣的無障礙空間深有所感。由於法令的規定,各種公共空間與建築都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無障礙空間的設計,而法規更明訂,在此類設計中,必須留有150公分的輪椅迴轉空間。然而,根據數據統計,在行動不便人士當中,只佔了5%。也就是說,其他95%的殘障人士,都必須遷就使用輪椅的人士。
而廖佳玲更直言:「大部分這些坡道做了其實是讓其他95%的人更危險。」她更表示,比殘障坡道更糟糕的,還有導盲磚。「導盲磚是人家國外淘汰不要的,臺灣花了很多錢去買的,大部分的盲人是不需要的,因為那反而讓他們的生活更危險。」而現在許多電梯裡都有盲人使用的點字,廖佳玲的團隊也曾進行過調查研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上下顛倒排列錯誤的。「所以盲人沒有點字還找得到,一有點字反而找不到。」這,就是對各種領域的不了解所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身體健全的人往往都以身體健全的角度來為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思考、製造用品,這在臺灣的各個領域中屢見不鮮。
臺灣廠商習於代工,對使用者缺乏理解
臺灣最大的輪椅製造公司,數年前曾委託Loewy和廖佳玲進行設計,當時,Loewy首先個就是請他們提供所有與輪椅製造相關的數據報告,包括機構數據、醫學數據和人體工學的數據,以及多年來使用者等所回饋的建議,結果卻讓他們驚訝不已,因為這家公司告訴他們,沒有這種東西。
「這家公司在全世界算是非常大的輪椅代工廠喔,」廖佳玲說,「他們直接跟我說,幹嘛要這些東西,我們賣輪椅賣了幾十年,賺到翻,根本不需要去了解這些什麼數據。其實,這是很大的盲點。」她搖頭嘆息。
而另一位客戶則是做潛水袋的廠商,產品可說是全世界之冠,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潛水袋裡到底要裝哪些潛水器材。「完全不知道要裝什麼他都有辦法設計包包喔!」廖佳玲說,這兩則例子就是很典型臺灣銀髮族商品設計者的現況。「他們都是用自己的觀念來做,完全不了解相關數據,也不重視相關研究。雖然學術界很重視,但是在量產的製造端,將產品提供給使用者的這一端,卻有著非常大的落差。」
Loewy則說,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得開始努力累積知識。如果設計者、製造商不去了解真正使用的人,又要如何做出好用的設計、好用的產品?
平民利樂包&奢華B&O--談設計的成就感
在Loewy和廖佳玲的資歷中,最令人驚艷的應該就屬曾經為丹麥頂級音響B&O擔任設計長達十二年之久。誠如廖佳玲所說,為B&O設計商品,是所有設計師的夢想。然而,他們兩位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設計生涯後,卻自有一番體會。
Loewy說,這個時代,設計總是為了有錢人而存在的。即便科技也是一樣。越頂尖的科技,能幫助的對象就越是荷包滿滿的富豪。我們從沒有見過科技讓農民過得更好,甚至是讓貧民窟裡的人過得更好,對嗎?因為這些人買不起這些科技產品,所以他們完全是商業市場所考量的對象!所以他們完全被排除在外。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然而,身為設計師,Loewy大聲疾呼,一定要為自己的設計進行所謂的「影響分析」(impact analysis)。而為B&O做設計以及開發利樂包設計,就是最好的對比範例。
而這樣一個小小的利樂包開關,機器量產一個小時就可以製造出10,000件。對比於B&O,沒有人知道,更沒有人注意到利樂包上這小小的開關。然而,對Loewy和廖佳玲來說,利樂包的設計卻是他們的驕傲,因為,全世界有幾千萬人都因此而受惠。
同樣的時間拿來做創意設計,B&O讓Loewy和廖佳玲名利雙收,而一個幾毛錢的利樂包,卻更讓他們感到驕傲與光榮,因為,全世界每天都有幾千萬人因為好開的利樂包而享受到便利的生活;但一套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音響,卻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能夠享用。「這樣的成就感,同樣花這個時間來做的設計工作,它的成就感和對社會的貢獻是遠大於幫有錢人做的那種錦上添花的設計。」廖佳玲微笑地說。而這也是他們想要藉由設計傳達的理念之一。
談到此,Loewy則說,沒有人在乎利樂包是誰設計的、夠不夠好用。那麼,我們該如何設計出大家會在乎的東西呢?他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去關心、去在乎你所處的世界。如果你在乎、你關心,那麼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你都會努力做到最好。你會因為你在乎、關心的事而興奮,也會因此而兩眼發光。創意便在其中。
影響分析前面提到所謂的影響分析,也就是商品對周遭環境以及使用者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少。站在一個歐洲人的角度來看,Loewy說,在臺灣,幾乎沒有哪間公司有所謂的影響分析。無論是商業影響、環境影響、使用者影響,臺灣幾乎可說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評估機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失。」Loewy說,「因為大家都花時間去開發一些根本沒有正面影響力的產品!」
今天,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中,也就是英文所謂的“glorious isolation”。我們不太有機會去接觸各種各樣真實存在的人,所以,企業製造的產品,大多都是我們想像中自以為可行、可用的東西,但卻從來沒有人敢拍胸脯保證,這些東西就是大家所需要的。
貪婪,讓產品不再長壽
除了不去評估產品對眾人,甚至對這個世界的影響,Loewy更指出,我們也變得越來越貪婪。他說他非常懷念1920年代興起的包浩斯實用功能主義。它所主張的中心思想是,設計師要做該做的事,而不是去賺更多的錢;而如何利用機器來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更有品質的生活,也是其重點。然而,二次大戰後,美國帶頭進入了資本主義,大家所追求的不再是眾人的福祉,而是更多的鈔票。
Loewy說,二次世界大戰後,企業對產品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們不再製造耐用的商品,因為那樣賺不了錢,於是,大家有志一同,紛紛開始製造有特定期限壽命的商品。「以前的東西都很耐用,」廖佳玲也補充說,「現在的手機都剛剛好兩年一過,或是保固期一過一定壞掉,其實這都是廠商故意算好的。」
此外,Leowy也舉燈泡為例。目前大受歡迎的LED燈擁有許多優點,像是節能、溫度低、體積短小輕薄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人提到,LED燈在量產時對環境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而最環保的燈泡,就是最傳統的的鎢絲燈泡。其實這種燈泡的技術,可以做到一百年都不會壞。然而在1930年代,所有燈泡公司聚在一塊開了個會,為了獲利,大家一致同意,以後製作的燈泡,壽命都不會超過10,000小時。「所以說,商業、設計、科技,其實都是政治性問題。」Loewy感慨地說。政府想的是如何讓國家經濟更暢旺;企業公司和個人想的是要如何才能賺更多錢,以及有錢以後要怎麼花。沒有人認真地去思考今日所行之事,對環境、對後代的影響。「我們刺激了經濟的成長,但結果卻讓自己失去更多。」
設計人該具備的精神(ethos)
最後,Loewy談到了設計人以及企業該有的精神。他說,現在的商品設計,有許多令人誤導的資訊在其中。以牛奶為例,通常我們都會在包裝或廣告上,看到徜徉在青山綠水旁的乳牛。但事實上,在臺灣,我們所喝到的牛奶並不是從這樣的場景中產生的。Loewy說:「沒有哪隻乳牛是養在這麼美麗的山上的,牠們都住在一格格狹窄的柵欄裡!」而選擇如何呈現出真實的資訊,同時也表達出一定的創意美感,這就是設計師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每個人都可以想出許許多多美好的想法,但在實際操作時,可能就無法盡如人意。儘管不能用百分之百理想的方式去達成目標,但若只是一味選擇對自己有力的、方便的作法,那麼造就出來的,可能只會是不堪一擊的形象。Leowy所強調的設計師精神及企業精神,指的就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始終堅持為他人服務的態度,並選擇做對的事。
結語
在如今這個逐漸趨向高齡化的社會,為老人設計便利生活的方向,已越發顯得清楚重要。在亞洲地區,老人福祉做得最完善的,首推日本。而臺灣,需要做的還有很多。Loewy提到,他曾在朝揚科技大學授課時問學生,如果要為老人設計手機,該怎麼做?結果大部分學生都回答,老人的手機只需要一種功能,能接電話、打電話就可以了。這讓Loewy不禁感嘆,現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包括他自己在內,有誰真的曾經發明創造過任何像是晶片這樣作為初始設計,接下來能讓人持續開發的東西嗎?他說,賈伯斯、蓋茲都是第二代的人,他們懂得用這些初始設計來賺錢,卻不是發明的人。於是他告訴學生:「不要忘了,你們現在所使用的科技,就是靠這些老人發明出來的。」
所以,這些曾經如此努力揮汗工作、帶領臺灣走出貧窮、開展經濟起飛時代,只為讓下一代的我們有更好生活的老人們,是不是非常應該在晚年享受一些生活上的便利呢?在設計上,如果能夠滿足老人與小孩的需求,那就是個不分年齡人人都能用的設計。下一次,如果你看見號稱專為老人打造的各項商品與設計時,或許你也可以多留點心,想想是不是還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
談到如何讓廠商接受一般人認知為高昂的設計費用,廖佳玲以他們的客戶之一,風潮音樂為例。在音樂數位化之後,大部分唱片公司的業績幾乎都是一洩千里,但唯獨風潮逆向而上。這是因為風潮在定位上與一般的音樂有所區隔,並且採用了能觸動人心的行銷策略。「現在我們就是在幫他們規劃下一個二十五年的所謂感動行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這個時代的各種變化。我們常講,重點是如何讓人家認同你的價值。如果他認同你的價值,他就會認同你的價格;如果對你的價格有疑問,就代表還對方沒有看清楚你的價值。」
為什麼大家都會覺得設計費很貴?廖佳玲說,因為大家都把設計費當成「支出」(cost),就像是購買一般的廠房、機器、原料一樣。她說,臺灣產業可說以代工起家,所以大家有個習慣,只要一聽到是支出,就會立刻想要將之減少。然而在國外,設計與創意,卻是被視為一種投資(investment)。「很多人買股票都會去加碼,因為他知道那是投資,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把這個創新的思考看做是種『價值』的時候,你就一定會想把『價值』給提高,不是嗎?」
Loewy也認同地說,北歐設計顧問公司在臺灣所做的,和一般設計顧問公司不同,最主要就是在做創新思考的服務,提供包含未來研究在內的策略規劃,讓企業廠商能夠有更符合未來需求的發展。「所以我們所要求的費用,主要就在於提供未來的創新思考這個部分。」
設計,就是研究未來
在臺灣,大部分的設計都是以科技導向為主。Loewy這麼說道。他表示,正因為大家太過於專注在技術的應用面上,反而限制了創意的發揮。而Loewy與廖佳玲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致力於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思考工具方法論,仔細去觀察人類的心智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創意過程的產生。
「設計,絕對是種是對未來的計畫。」Loewy說,即便是你現在正在使用的物品,其設計的心理架構一定投射了未來的方向。而這,也是最好的設計策略。他提到,在所謂的未來研究中討論到四種未來:possible future(可能的未來), probable future(有根據的未來), preferable future(嚮往的未來),以及surprising future(令人驚訝的未來)。而通常出現的都是最後一種:「令人驚訝的未來」。第一種「可能的未來」一切再荒誕的事都可能發生,也就是有人會說:『喔,三十年後我想我們會住到火星上』的那種未來。而你很可能會嗤之以鼻,覺得對方是個笨蛋。這沒辦法,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純粹只能靠想像,或幻想了。
你想要哪種未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10年前,還沒有人知道iPhone是什麼(大概除了賈伯斯以外),也沒有人想到我們能夠登上火星探險。甚至回到100年前,很多人還以為月亮是一塊起司呢。因為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未來會如何,所以我們仰賴一些看得見的證據和技術來打造未來—所謂的科學與科技。而科技注重的,則是所謂的「有根據的未來」。然而,這樣的未來一點都不有趣,因為它是種可預見的未來、是種妥協後的未來。對人類來說,最想要的當然就是「嚮往的未來」。如何可以讓未來更好?這,就是設計要做的事。設計的存在,向來就是要改善事物。所以,設計所要追尋的目標是:怎麼做會更好?
回歸到廖佳玲所說的,設計本應以人為核心。因此,要將設計做好,最重要的是得先明白人類的價值所在(human values)。Loewy說,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臺灣現在會開始對文化創意產業感興趣了呢?為什麼大家開始去尋找非科技的人性解決方案呢?到底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究竟我們的孩子們會在怎樣的一個世界裡長大呢?這都是因為大家意識到,正是「我們」這一群人,將決定,或創造孩子將要生活的世界。這樣的覺醒,當然非常重要。那麼,什麼是人的價值呢?
Loewy說,到目前為止他所看到的臺灣,大家仍然是一窩蜂地只想把創意變成一門生意、一項可以賺錢的商品。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嗎?我們真的想要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嗎?
設計師--廠商付費請來思考的人
於是,設計師最重要的任務出現了。Loewy說,他們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扮演業主的思想家—替他們思考、釐清、分辨、規劃,該怎麼做才會讓未來更好。「設計師要做的,是從現有的材料開始,找出一系列按部就班的步驟,一點一滴慢慢朝更好、更令人嚮往的未來邁進。」這應該就是提供「設計」這種服務的終極核心價值吧。而很多廠商請廖佳玲與Loewy來擔任設計顧問,其實就是在找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
然而,大多數Loewy碰到的廠商都會跑到他面前跟他說:「我們的目標是在一年之內變成全球這領域的第一把交椅;預算是一百萬。」對此,Loewy說,每個人都希望看到成果時能夠驚艷地說:「嘩,這真棒!」畢竟,誰不想要一個“wow”的解決方案呢。但事實是,這世上壓根沒有“wow”的解決方法這回事,有的只是努力再努力的苦工和想像力。
創意,來自知識的累積
很多人以為創意就是有才華的人自然而然會冒出來的一些很棒的想法,或者是種憑空出現的魔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Loewy說,創意的產生,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來做基礎。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能夠越有創意。此外,他也強調,真正的創造應該是,首先你有個很棒的想法,然後你再把它實際做出來。「光只有想法卻什麼都不做,那不叫做創意。如果你心裡有首詩,你得把它寫出來跟其他人分享,這才是創造。」他說,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分享」。
專業經理人之必要
而廖佳玲則說,北歐設計顧問是家以設計為導向的公司,他們擔任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成為企業廠商與不同專業人才之間的橋梁。「台灣大部分的企業結構都是垂直的,很少有水平的,所以我們有很多老闆、部門主管,然後就是下屬,卻沒有一個專業經理人來做橫向的溝通和整合,所以說台灣其實很缺乏專業經理人。」
此外,她也提到,臺灣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都是家庭企業,所以在許多管理上面其實會有很多盲點,「這些問題比較不是我們在學校學了MBA之後就可以去解決的。」因此,廖佳玲與Loewy發展了一系列的“thinking steps”,讓業主和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去了解彼此的想法,「創意人的想法、工程師的想法,或是會計師的想法,這些不同背景的人,所想的東西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如何可以讓他們溝通、可以跨領域去合作,這需要我們來搭建一條橋。」
銀髮族商品設計
在臺灣,專門為老人設計的產品,一般稱為「銀髮族商品」,然而,廖佳玲說,其實這個用詞本身就不很妥當。「我們在國外一般稱之為『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或是“design for the third-age”。正如剛剛所提到的,我們的設計強調以人,也就是使用者為主,雖然每個人都會老,但是沒有人喜歡被貼標籤。」而所謂的「銀髮族」,就是個大大的標籤。廖佳玲說,他們擔任過許多設計比賽的評審,他們發現,臺灣大部分的設計,以手機為例,的確將字體和按鍵放大了,功能也設計的更簡便,但是一拿出來,大家就知道你個老人。「所以使用者就覺得這一點也不酷,因為這樣的設計並沒有他激起心裡的渴望。」她說,「其實在人性化心理的這部分的考量,絕對是遠大於產品功能性和這部分的,也遠大於科技。」
此外,她也提到,臺灣最高階的腳踏車,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使用者在購買,然而設計師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所以他們在設計時,都是在幫同齡的人設計。而一台六、七十萬台幣的腳踏車,模樣又很酷很炫,銀髮族騎上後卻對他們的膝蓋很不好,經常騎完就得去醫院復健很長的時間。「所以說我們要如何把這中間的落差補平,是比較重要的。」而其實,以使用者角度出發的商品設計,在歐洲早已行之有年。此外,Loewy更提到一個重點:老人與小孩都能夠輕鬆使用的設計,才是真正所有人都能使用的設計。
此外,在平面設計上,Loewy則舉出英國超市所販售的牛奶為例。對老年人來說,標籤上花花綠綠的各種裝飾、牛是不是在藍天白雲綠草的牧場裡徜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瓶牛奶什麼時候過期。而老年人通常需要服用各種藥物,這時藥物的平面標籤設計當然非常重要,最好能以清楚簡單的圖示來呈現,避免誤食不該服用的藥品。
臺灣的無障礙空間設計談到臺灣的設計,Loewy和廖佳玲都對臺灣的無障礙空間深有所感。由於法令的規定,各種公共空間與建築都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無障礙空間的設計,而法規更明訂,在此類設計中,必須留有150公分的輪椅迴轉空間。然而,根據數據統計,在行動不便人士當中,只佔了5%。也就是說,其他95%的殘障人士,都必須遷就使用輪椅的人士。
而廖佳玲更直言:「大部分這些坡道做了其實是讓其他95%的人更危險。」她更表示,比殘障坡道更糟糕的,還有導盲磚。「導盲磚是人家國外淘汰不要的,臺灣花了很多錢去買的,大部分的盲人是不需要的,因為那反而讓他們的生活更危險。」而現在許多電梯裡都有盲人使用的點字,廖佳玲的團隊也曾進行過調查研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上下顛倒排列錯誤的。「所以盲人沒有點字還找得到,一有點字反而找不到。」這,就是對各種領域的不了解所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身體健全的人往往都以身體健全的角度來為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思考、製造用品,這在臺灣的各個領域中屢見不鮮。
臺灣廠商習於代工,對使用者缺乏理解
臺灣最大的輪椅製造公司,數年前曾委託Loewy和廖佳玲進行設計,當時,Loewy首先個就是請他們提供所有與輪椅製造相關的數據報告,包括機構數據、醫學數據和人體工學的數據,以及多年來使用者等所回饋的建議,結果卻讓他們驚訝不已,因為這家公司告訴他們,沒有這種東西。
「這家公司在全世界算是非常大的輪椅代工廠喔,」廖佳玲說,「他們直接跟我說,幹嘛要這些東西,我們賣輪椅賣了幾十年,賺到翻,根本不需要去了解這些什麼數據。其實,這是很大的盲點。」她搖頭嘆息。
而另一位客戶則是做潛水袋的廠商,產品可說是全世界之冠,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潛水袋裡到底要裝哪些潛水器材。「完全不知道要裝什麼他都有辦法設計包包喔!」廖佳玲說,這兩則例子就是很典型臺灣銀髮族商品設計者的現況。「他們都是用自己的觀念來做,完全不了解相關數據,也不重視相關研究。雖然學術界很重視,但是在量產的製造端,將產品提供給使用者的這一端,卻有著非常大的落差。」
Loewy則說,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得開始努力累積知識。如果設計者、製造商不去了解真正使用的人,又要如何做出好用的設計、好用的產品?
平民利樂包&奢華B&O--談設計的成就感
在Loewy和廖佳玲的資歷中,最令人驚艷的應該就屬曾經為丹麥頂級音響B&O擔任設計長達十二年之久。誠如廖佳玲所說,為B&O設計商品,是所有設計師的夢想。然而,他們兩位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設計生涯後,卻自有一番體會。
Loewy說,這個時代,設計總是為了有錢人而存在的。即便科技也是一樣。越頂尖的科技,能幫助的對象就越是荷包滿滿的富豪。我們從沒有見過科技讓農民過得更好,甚至是讓貧民窟裡的人過得更好,對嗎?因為這些人買不起這些科技產品,所以他們完全是商業市場所考量的對象!所以他們完全被排除在外。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然而,身為設計師,Loewy大聲疾呼,一定要為自己的設計進行所謂的「影響分析」(impact analysis)。而為B&O做設計以及開發利樂包設計,就是最好的對比範例。
- B&O:富人的玩具
- 利樂包:眾人的便利
而這樣一個小小的利樂包開關,機器量產一個小時就可以製造出10,000件。對比於B&O,沒有人知道,更沒有人注意到利樂包上這小小的開關。然而,對Loewy和廖佳玲來說,利樂包的設計卻是他們的驕傲,因為,全世界有幾千萬人都因此而受惠。
同樣的時間拿來做創意設計,B&O讓Loewy和廖佳玲名利雙收,而一個幾毛錢的利樂包,卻更讓他們感到驕傲與光榮,因為,全世界每天都有幾千萬人因為好開的利樂包而享受到便利的生活;但一套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音響,卻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能夠享用。「這樣的成就感,同樣花這個時間來做的設計工作,它的成就感和對社會的貢獻是遠大於幫有錢人做的那種錦上添花的設計。」廖佳玲微笑地說。而這也是他們想要藉由設計傳達的理念之一。
談到此,Loewy則說,沒有人在乎利樂包是誰設計的、夠不夠好用。那麼,我們該如何設計出大家會在乎的東西呢?他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去關心、去在乎你所處的世界。如果你在乎、你關心,那麼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你都會努力做到最好。你會因為你在乎、關心的事而興奮,也會因此而兩眼發光。創意便在其中。
影響分析前面提到所謂的影響分析,也就是商品對周遭環境以及使用者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少。站在一個歐洲人的角度來看,Loewy說,在臺灣,幾乎沒有哪間公司有所謂的影響分析。無論是商業影響、環境影響、使用者影響,臺灣幾乎可說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評估機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失。」Loewy說,「因為大家都花時間去開發一些根本沒有正面影響力的產品!」
今天,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中,也就是英文所謂的“glorious isolation”。我們不太有機會去接觸各種各樣真實存在的人,所以,企業製造的產品,大多都是我們想像中自以為可行、可用的東西,但卻從來沒有人敢拍胸脯保證,這些東西就是大家所需要的。
貪婪,讓產品不再長壽
除了不去評估產品對眾人,甚至對這個世界的影響,Loewy更指出,我們也變得越來越貪婪。他說他非常懷念1920年代興起的包浩斯實用功能主義。它所主張的中心思想是,設計師要做該做的事,而不是去賺更多的錢;而如何利用機器來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更有品質的生活,也是其重點。然而,二次大戰後,美國帶頭進入了資本主義,大家所追求的不再是眾人的福祉,而是更多的鈔票。
Loewy說,二次世界大戰後,企業對產品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們不再製造耐用的商品,因為那樣賺不了錢,於是,大家有志一同,紛紛開始製造有特定期限壽命的商品。「以前的東西都很耐用,」廖佳玲也補充說,「現在的手機都剛剛好兩年一過,或是保固期一過一定壞掉,其實這都是廠商故意算好的。」
此外,Leowy也舉燈泡為例。目前大受歡迎的LED燈擁有許多優點,像是節能、溫度低、體積短小輕薄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人提到,LED燈在量產時對環境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而最環保的燈泡,就是最傳統的的鎢絲燈泡。其實這種燈泡的技術,可以做到一百年都不會壞。然而在1930年代,所有燈泡公司聚在一塊開了個會,為了獲利,大家一致同意,以後製作的燈泡,壽命都不會超過10,000小時。「所以說,商業、設計、科技,其實都是政治性問題。」Loewy感慨地說。政府想的是如何讓國家經濟更暢旺;企業公司和個人想的是要如何才能賺更多錢,以及有錢以後要怎麼花。沒有人認真地去思考今日所行之事,對環境、對後代的影響。「我們刺激了經濟的成長,但結果卻讓自己失去更多。」
設計人該具備的精神(ethos)
最後,Loewy談到了設計人以及企業該有的精神。他說,現在的商品設計,有許多令人誤導的資訊在其中。以牛奶為例,通常我們都會在包裝或廣告上,看到徜徉在青山綠水旁的乳牛。但事實上,在臺灣,我們所喝到的牛奶並不是從這樣的場景中產生的。Loewy說:「沒有哪隻乳牛是養在這麼美麗的山上的,牠們都住在一格格狹窄的柵欄裡!」而選擇如何呈現出真實的資訊,同時也表達出一定的創意美感,這就是設計師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每個人都可以想出許許多多美好的想法,但在實際操作時,可能就無法盡如人意。儘管不能用百分之百理想的方式去達成目標,但若只是一味選擇對自己有力的、方便的作法,那麼造就出來的,可能只會是不堪一擊的形象。Leowy所強調的設計師精神及企業精神,指的就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始終堅持為他人服務的態度,並選擇做對的事。
結語
在如今這個逐漸趨向高齡化的社會,為老人設計便利生活的方向,已越發顯得清楚重要。在亞洲地區,老人福祉做得最完善的,首推日本。而臺灣,需要做的還有很多。Loewy提到,他曾在朝揚科技大學授課時問學生,如果要為老人設計手機,該怎麼做?結果大部分學生都回答,老人的手機只需要一種功能,能接電話、打電話就可以了。這讓Loewy不禁感嘆,現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包括他自己在內,有誰真的曾經發明創造過任何像是晶片這樣作為初始設計,接下來能讓人持續開發的東西嗎?他說,賈伯斯、蓋茲都是第二代的人,他們懂得用這些初始設計來賺錢,卻不是發明的人。於是他告訴學生:「不要忘了,你們現在所使用的科技,就是靠這些老人發明出來的。」
所以,這些曾經如此努力揮汗工作、帶領臺灣走出貧窮、開展經濟起飛時代,只為讓下一代的我們有更好生活的老人們,是不是非常應該在晚年享受一些生活上的便利呢?在設計上,如果能夠滿足老人與小孩的需求,那就是個不分年齡人人都能用的設計。下一次,如果你看見號稱專為老人打造的各項商品與設計時,或許你也可以多留點心,想想是不是還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