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老人學程(榮民爺爺生命故事敘述與撰寫)
口述/陳惠姿副教授 輔仁大學護理系
前言
榮民之家,是台灣的特有文化,結合了過去歷史與社會現實議題。大多數人都知道榮民之家的存在,但很少走近他們,瞭解他們的需要。因著環境現實所迫,裡頭成千上百的榮家爺爺曾因為面臨搬遷,產生負面情緒。輔仁大學護理系陳惠姿副教授從觀察中看見需求,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榮民爺爺生命故事敘事與撰寫」。透過訴 說與傾聽,榮家爺爺提升了自我價值與歸屬感,並能坦然面對搬遷故居的事實;學生則從爺爺們走過的人生故事中,學習並反思人生。(撰稿/林怡廷 2012.1.11)
服務學習,不只是一堂課程名稱
究竟什麼是服務學習?學校對它的定義是一種教學與學習策略,讓學生們透過體驗、陪伴及引導服務對象,從身心靈的幫助中體認生命意義、關懷社會,並實 踐公民責任。學理上,Kolb將服務學習定義為一種學習過程,強調親身體驗後,反思形成抽象思考,再主動驗證,並能加以應用。由此可見,服務學習不只是課 程名稱,而是強調服務過程中,體驗、學習與反思的精神。 輔仁大學的服務學習以培育學生的3C特質為目標:Care(關心)、Concern(關懷)與Compassion(同理心)。因此,護理系從大學部、老人學程到碩士班,都安排了「生命故事敘事與撰寫」課程,希望學生從中體驗、學習與反思,並培養關心、關懷與同理心的3C特質。 訴說與傾聽,課程構思從需求出發 「榮民爺爺生命故事敘事與撰寫」的課程構思,是從觀察中看見需求。 老年人通常擁有豐富的生命經驗,並喜歡與人分享,但總是缺乏聽眾,而護理系學生則需要培養與老年人溝通的能力,這對個人工作或是老年人的身心成長有所幫助。除此之外,修習老人學程的學生在板橋榮民之家實習時,得知榮家即將遷建,為此,榮民爺爺有很多負面情緒與不捨。我想,這是傾聽榮民爺爺心聲的極佳 機會。 因此,護理系一年級的服務學習課程便設計為「榮民爺爺生命故事的敘事與撰寫」。過程中,讓學生認識榮民爺爺的生命經驗與智慧,再透過文字、影音或活動設計展現服務學習的具體成果。不只培養學生的傾聽與謄寫文字能力,還訓練了資料彙整的技巧,為一年級新生做好入學準備。 做好準備,才有服務他人的能力 做好準備,才有服務他人的能力。我們秉持這信念,舉辦各種工作坊:「榮民之家史料認識與座談」,透過紀錄片──銀簪子與榮民之家的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榮家;「生命經驗故事工作坊」,則邀請歷史系老師講述如何撰寫生命經驗故事;為了保存服務學習期間的影音資料,開設「影片剪輯工作坊」。透過舉辦各種工作坊,一點一滴累積學生的能力,並讓他們一步一步進入狀況。 |
|
課程規劃,用「心」產製62部小電影
在課程實際安排上,修課學生必須兩次實地造訪榮民之家。老人學程的學長姐擔任協助者,而榮民之家的工作人員則是協調窗口,找尋願意受訪的榮民爺爺,並在訪談當天進行後續照顧。
第一次服務學習的任務是訪談榮民爺爺的生命經驗。榮民爺爺在得知要被訪談時,各個興奮不已,早已準備好錢幣、照片、退伍令、勳章、船票、軍用銀票等,等著同學來要向他們說故事。訪談以一對一方式進行,學生需錄音記錄訪問過程,必要時還要掃描爺爺們提供的珍貴資料。
訪談過後,學生依照錄音檔,完成逐字稿,並改寫成生命經驗短文。接著,彙整各種資料,製成影音檔。不僅如此,學生還必須在第二次服務學習時,讓爺爺們檢視這些檔案,以修改或增訂。這是對榮家爺爺們的尊重,也培養了學生負責任的態度。
學生共完成六十二份成品,每份作品就像是電影小品般,道盡主角的一生。我們將這些成果製成光碟,送給每位榮家爺爺,希望他們能帶著過去記憶與現在記憶,繼續向前編織記憶。最後,邀請九位榮民爺爺來校與同學分享,讓更多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
不只聽人生故事,更是學習人生
他們曾面對抗戰時期的艱困、對家鄉的懷念、對失意的克服、對興趣的追尋,每位爺爺都擁有他的人生故事,感動了聽故事的學生。
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跨越過語言溝通的障礙。有位學生,因為聽不懂爺爺的口音而愈顯沮喪,突然間,爺爺走進房間,學生感到相當錯愕,不一會兒,爺爺 走了出來,而學生放聲大哭。爺爺安撫著他:「不哭,八年抗戰我都沒哭了,我是進房想該怎麼講,讓你聽懂,幫你把作業寫完。」這給了他很大的鼓勵,更跨越對 溝通的恐懼。
另外,有位學生描述他拜訪榮民爺爺的心情轉折。封閉的小社會,是他原先對榮民之家的印象。不過,在真正接觸榮家爺爺後,他的想法隨著改變,從原本的徬徨、緊張,到後來的期待、高興、傾聽到反思。這是爺爺的自信讓他克服心中的障礙,並有著繼續向前的勇氣。
學生更體會了爺爺們的智慧箴言,「與其在原地傷心,不如抹了抹臉繼續向前邁進,才可能有踏出一片天的機會」、「就算環境再刻苦,就算當下有多難,還是要跨越那道障礙」、「愉快的回憶過去,勇敢的接受現在,睿智的策劃將來」。
爺爺們一步一步走過的人生智慧,給予學生最真切的感受與鼓勵,並學習到尊重、傾聽與反思,更在陪伴榮民爺爺的同時,想起家人對於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體悟都是學校教育難以傳授的課程內涵。
被傾聽,是力量是美好
「讓我能在護理工作外,做些一輩子都能不斷回憶的事」,榮民之家的護士向我們說道。學生的來訪,為榮民之家增添了幾分新氣象。榮家爺爺們多了個話題,「你的輔大學生問你什麼問題?你跟他講了什麼故事?」、「我說了...給我的輔大學生聽」,這讓他們有了歸屬感,並讓他們擁有值得回味的美好過程。
對榮家爺爺而言,這是被充能(empowered)的過程,藉著訴說過往故事,提升自我價值感,即使面對搬遷故居的事實,也能告訴自己:這就像過去一樣,能跟著大家一起走過。
關懷、同理與感動,為護理工作注入更多能量
專業知識相當重要,這讓我們擁有照顧他人的能力,但是身為照護者,並不能只擁有專業知識。因此,透過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學習在別人的需求中看見自 己的責任與實踐,並試著學習回應他人的需求。「關懷」的注入則讓我們能以「同理心」看待服務對象的需求,過程中得到的感動,更讓我們持續擁有服務熱忱。
在課程實際安排上,修課學生必須兩次實地造訪榮民之家。老人學程的學長姐擔任協助者,而榮民之家的工作人員則是協調窗口,找尋願意受訪的榮民爺爺,並在訪談當天進行後續照顧。
第一次服務學習的任務是訪談榮民爺爺的生命經驗。榮民爺爺在得知要被訪談時,各個興奮不已,早已準備好錢幣、照片、退伍令、勳章、船票、軍用銀票等,等著同學來要向他們說故事。訪談以一對一方式進行,學生需錄音記錄訪問過程,必要時還要掃描爺爺們提供的珍貴資料。
訪談過後,學生依照錄音檔,完成逐字稿,並改寫成生命經驗短文。接著,彙整各種資料,製成影音檔。不僅如此,學生還必須在第二次服務學習時,讓爺爺們檢視這些檔案,以修改或增訂。這是對榮家爺爺們的尊重,也培養了學生負責任的態度。
學生共完成六十二份成品,每份作品就像是電影小品般,道盡主角的一生。我們將這些成果製成光碟,送給每位榮家爺爺,希望他們能帶著過去記憶與現在記憶,繼續向前編織記憶。最後,邀請九位榮民爺爺來校與同學分享,讓更多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
不只聽人生故事,更是學習人生
他們曾面對抗戰時期的艱困、對家鄉的懷念、對失意的克服、對興趣的追尋,每位爺爺都擁有他的人生故事,感動了聽故事的學生。
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跨越過語言溝通的障礙。有位學生,因為聽不懂爺爺的口音而愈顯沮喪,突然間,爺爺走進房間,學生感到相當錯愕,不一會兒,爺爺 走了出來,而學生放聲大哭。爺爺安撫著他:「不哭,八年抗戰我都沒哭了,我是進房想該怎麼講,讓你聽懂,幫你把作業寫完。」這給了他很大的鼓勵,更跨越對 溝通的恐懼。
另外,有位學生描述他拜訪榮民爺爺的心情轉折。封閉的小社會,是他原先對榮民之家的印象。不過,在真正接觸榮家爺爺後,他的想法隨著改變,從原本的徬徨、緊張,到後來的期待、高興、傾聽到反思。這是爺爺的自信讓他克服心中的障礙,並有著繼續向前的勇氣。
學生更體會了爺爺們的智慧箴言,「與其在原地傷心,不如抹了抹臉繼續向前邁進,才可能有踏出一片天的機會」、「就算環境再刻苦,就算當下有多難,還是要跨越那道障礙」、「愉快的回憶過去,勇敢的接受現在,睿智的策劃將來」。
爺爺們一步一步走過的人生智慧,給予學生最真切的感受與鼓勵,並學習到尊重、傾聽與反思,更在陪伴榮民爺爺的同時,想起家人對於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體悟都是學校教育難以傳授的課程內涵。
被傾聽,是力量是美好
「讓我能在護理工作外,做些一輩子都能不斷回憶的事」,榮民之家的護士向我們說道。學生的來訪,為榮民之家增添了幾分新氣象。榮家爺爺們多了個話題,「你的輔大學生問你什麼問題?你跟他講了什麼故事?」、「我說了...給我的輔大學生聽」,這讓他們有了歸屬感,並讓他們擁有值得回味的美好過程。
對榮家爺爺而言,這是被充能(empowered)的過程,藉著訴說過往故事,提升自我價值感,即使面對搬遷故居的事實,也能告訴自己:這就像過去一樣,能跟著大家一起走過。
關懷、同理與感動,為護理工作注入更多能量
專業知識相當重要,這讓我們擁有照顧他人的能力,但是身為照護者,並不能只擁有專業知識。因此,透過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學習在別人的需求中看見自 己的責任與實踐,並試著學習回應他人的需求。「關懷」的注入則讓我們能以「同理心」看待服務對象的需求,過程中得到的感動,更讓我們持續擁有服務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