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正在凝結力量、開創嶄新的教學模式、厚植實力、為國家培養跨領域人才的過程創造一個典範。透過「教學工作坊」的設計安排,各校老師展現其專業領域與教學設計上的美好結合與規畫,為我們打開不同的視野、激盪出各種可能的想法、發展成功的跨領域教學模式。(撰稿/陳淑英)
2012年1月11日(三)教育部智齡聯盟在輔仁大學倬章樓展開精彩的「互動學習與創新教學工作坊」活動。輔大醫學院鄒國英院長在引言中開宗明義提及目前台灣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已高達11%,「老人學程」已是實際的趨勢。而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周素卿教授也提到,她於2011年底赴日本參加由台、日、法三邊學者聯合舉行的都市研討會中,日本學者討論的焦點也緊扣「老人社會」議題,因人口結構快速轉變為高齡化人口社會,是古往今來罕見的現象,也是世界各國普遍面對的問題,而這個跨校、跨領域的教學研究計畫,正是在為這勢不可擋的社會現象找出路。輔仁大學在推動老人遠距醫療關懷與老人學程課程設計上頗有卓著的績效。本計畫主持人台大智活中心劉佩玲主任表示,雖然教育部要求本計畫的中心學校有義務訪查各校在整合跨領域人才培育老人福祉教學研究上的成果,但中心學校不以訪查員立場,而以學習者的角度來學習。輔仁大學師生展現的教學創意也讓各校與會教授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為老人設想前,先體會、理解他們的限制與需要 輔大護理系陳惠姿教授分享輔大為大一新生們設計了一套入門課程,安排同學們進入榮家跟榮民爺爺們聊聊他們的生命故事,並將其珍貴的回憶彙集撰寫出來。在這樣的服務學習中,不僅學會資料整理技巧;而學長姐從旁指導,最能陪伴新生不安的心情、提供就近的協助,也讓這門課有美好的傳承。學生從中學習體會到聆聽與自省的機會、老人家也在有人願意聽他說往事的過程中,個別價值獲得重視,為他們暮年人生憑添幾許溫情、歡愉的回憶。 在教學工作坊中,不光聽講述,輔仁大學特別提供老人體驗的「重」裝備,讓每位年華正茂的教授們感受一番八、九十歲長者體力的限制與心情。當一副副裝備綁在胳臂上、纏在腿上、穿在腳上,四肢行動失去了原本的靈活,舉手投足間頓時吃重;當耳罩戴上、鏡片掛上,眼前一片視茫茫,連反應都變慢。原來八、九十歲是這種感覺。尤其必須走到佈置的情境裡去實際體驗 生活上的種種不便,感受到老人家想做、但做不好又堅持要做到的固執心情。相信有了這次的體驗活動,對於教授們往後在用品設計或規劃照顧課程上更能準確對應老人實際生活的需求。 專業激盪,經驗傳遞,智慧凝聚 「教學工作坊」下午安排了三場分別由台大周素卿教授、台北醫學大學蔡篤堅教授和邱佳慧助理教授來分享他們在創新教學設計與整合跨領域課程活動的經驗與心得。 周素卿教授投入智慧生活人才培育領域已有好幾年經驗,他將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當作是一個共學的平台,每個不同領域的老師在這裡貢獻其多年的研究智慧,藉此激盪出創意思考、開發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室。他特別介紹了summer school生活實驗室的設計精神與目的,是想為智慧生活教育尋找一個創新技能的出路,所培育的人才是能貼近社區、人群作長期的接觸,並以被服務對象的需要來設計,產出創新、可實踐的服務構想。 |
|
蔡篤堅教授分享了他帶領有醫學訓練背景的學生進入社區、偏遠山區部落,提供現代科技的學習、建立公共衛生的知識、培養其文化生活的內涵,營造健全的社區功能,也建立遠距醫療的機制。他們進入被地震、風災和水災肆虐的部落社區進行醫療服務、關懷、重建、整合的工作,並與當地的醫院連結,對於部落與社區重建已建立一定的成效,他們在地的服務實踐精神,展現了民間有效動員的軟實力,照顧到政府行政措施還來不及達到的偏遠部落的需求。
邱佳慧助理教授則藉由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讓沉睡的歷史知識在社區中復活過來,她安排學生走入社區店家採訪,仿司馬遷撰述史記的精神,為店家們篳路藍縷的創業過程立傳。他訓練這批未來的醫生們貼近百姓的心聲,了解其心情,並陳述他們在社區裡的觀察與學習心得。邱教授認為,通識教育不是學生看重的重點專業科目,因此更需要設計各樣創意的課程讓學生覺得這堂課對他們很有用、很有幫助,以期培養未來的醫生們擁有人文的關懷與素養,而不只是鎖在白色巨塔裡的專業人士。
邱佳慧助理教授則藉由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讓沉睡的歷史知識在社區中復活過來,她安排學生走入社區店家採訪,仿司馬遷撰述史記的精神,為店家們篳路藍縷的創業過程立傳。他訓練這批未來的醫生們貼近百姓的心聲,了解其心情,並陳述他們在社區裡的觀察與學習心得。邱教授認為,通識教育不是學生看重的重點專業科目,因此更需要設計各樣創意的課程讓學生覺得這堂課對他們很有用、很有幫助,以期培養未來的醫生們擁有人文的關懷與素養,而不只是鎖在白色巨塔裡的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