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齡化社會之問題與挑戰
[文字/楊菡茹]
人口老化為世界趨勢,已開發國家皆面臨人口老化之現況,臺灣也不例外。但臺灣老化問題中,卻有其特殊的發展脈絡,使得挑戰更加嚴峻。
首先,臺灣老化速度和日本並列全球第三名,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表一)。老化速度指標數值臺灣為24年(詳見表一倍化期間),意指一個國家達65歲以上人口之比率,從7個百分點爬升至14個百分點所花費的時間。以臺灣為例,臺灣在1993年間,有7%的人口為年滿65歲以上之長者,而預估在2017年,臺灣長者人口將成長至14個百分點,因此臺灣的倍化期間為24年。但反觀美國經過73年,法國甚至花費115年才達成倍化比率的成長,可知臺灣的老化速度極快。
人口老化為世界趨勢,已開發國家皆面臨人口老化之現況,臺灣也不例外。但臺灣老化問題中,卻有其特殊的發展脈絡,使得挑戰更加嚴峻。
首先,臺灣老化速度和日本並列全球第三名,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表一)。老化速度指標數值臺灣為24年(詳見表一倍化期間),意指一個國家達65歲以上人口之比率,從7個百分點爬升至14個百分點所花費的時間。以臺灣為例,臺灣在1993年間,有7%的人口為年滿65歲以上之長者,而預估在2017年,臺灣長者人口將成長至14個百分點,因此臺灣的倍化期間為24年。但反觀美國經過73年,法國甚至花費115年才達成倍化比率的成長,可知臺灣的老化速度極快。
表一:各國人口老化速度比較表
相較其他國家,臺灣快速老化隱含的問題在於,面對長者議題及擬定相關政策的時間將大幅減少。具體來說,歐美等國多是在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好幾十年後才邁入高齡人口社會。這些國家有相對充裕的資源及時間,可針對變化中的社會趨勢研擬對策,並在政策發展中,逐步修正出最適切的解決方式。相對而言,臺灣卻沒有如此樂觀的前景,一方面因為我們僅有24年的準備期,另一方面則是臺灣在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後,隨即面臨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轉變。這代表國家基礎建設尚未穩固,臺灣將較歐美國家缺乏更多可面對高齡社會的軟硬體設施,讓解決問題更為棘手。
其次,臺灣的低出生率,將使人口結構面臨一重大轉型,導致照護人力缺乏。臺灣出生率已隨女性教育水平提升、家庭觀念改變等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呈現下滑的發展趨勢(圖一)。至2012年粗出生率[1]已下滑至7.6%,為全世界倒數11名之國家。此外,從人口金字塔圖(圖二)也可看到相同變遷趨勢,2060年與2010年相較起來,人口結構將由青壯年人口轉移至以老年人口為主。綜合以上兩者資訊可發現,未來臺灣的人口組成將是,大量的中老年人口及少量的幼年與青壯年人口。這除了代表人力資源替代上的困境,更標示出本國照護人力嚴重不足的未來,臺灣長 者的照護問題也將面臨重大挑戰。
其次,臺灣的低出生率,將使人口結構面臨一重大轉型,導致照護人力缺乏。臺灣出生率已隨女性教育水平提升、家庭觀念改變等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呈現下滑的發展趨勢(圖一)。至2012年粗出生率[1]已下滑至7.6%,為全世界倒數11名之國家。此外,從人口金字塔圖(圖二)也可看到相同變遷趨勢,2060年與2010年相較起來,人口結構將由青壯年人口轉移至以老年人口為主。綜合以上兩者資訊可發現,未來臺灣的人口組成將是,大量的中老年人口及少量的幼年與青壯年人口。這除了代表人力資源替代上的困境,更標示出本國照護人力嚴重不足的未來,臺灣長 者的照護問題也將面臨重大挑戰。
圖一: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加率變動趨勢─中推計
圖二:2010年及2060年人口金字塔─中推計
在照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取而代之即是大量引進外籍勞工,以及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的安養照護機構。但事實上這些替代方案皆有其潛在問題,無法真正緩解長者照護面對的困境。具體而言,外籍勞工在語言上的差異,使得照護品質因為溝通不良而下降。再加之普遍低落的勞動條件,外籍照顧員的素質也難以獲得提升。更重要為文化背景不同,一方面無法建立與長者間的親密感,另一方面長者擁有的生命經驗也缺乏分享的喜悅。至於安養機構,除了素質良莠不齊外,其軟硬體設計尚無法滿足當代長者的需求。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09年的資料(圖三)可看出,68%的長者認為理想的居住方式為與子女同住,僅有2%的長者認為住在安養機構是好的選擇。此外,在針對65歲以上長者未來使用安養機構意願的調查中(圖四),當長者可自理生活時,高達67%的長者不願意接受安養機構的服務。即使當長者無法自理時,仍有35%的長者不願意入住安養機構。從這兩份資料可得知,臺灣長者對安養機構居住型態的高排斥程度。因為傳統家庭中子女奉養父母的觀念依舊根深蒂固,以及入住安養機構後與原生人際連帶的斷裂,皆使長者難以接受安養機構的生活模式。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現行照護政策中的外籍勞工看護與安養機構設置僅能治標不治本,無法針對長者問題對症下藥。
圖三:65歲以上長者認為理想的居住方式
圖四:65歲以上長者未來使用老人機構意願
綜上所述,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後,挑戰將接踵而至,然而因為長者議題牽涉層面廣泛,非單一部會所能掌握,所以建立跨領域及跨平台的合作機制實屬必要。再者,在地老化[2]的世界趨勢,也促使臺灣應改變現行政策方向,從輔助長者的照護角色,調整至強化長者自我照護能力。因為老化不必然代表自我照護能力的喪失,而可以在熟悉社群網絡中產生另一種生活模式的轉變。所以完整的政策,除了照護網外,更應該強化長者自主照護能力,讓老化不再是衰敗的過程,而是一種生命能量的累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