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智活智齡研究群
  • 首頁 Home
  • 關於我們 Introduction
    • 目標願景 Vision
    • 團隊成員 Team
    • 聯絡我們 Contact
  • 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
    • 智活雙連-智活公園 iNSIGHT Park
    • 智活公園大小事 Diary
    • 展覽專區-傾聽主題展 Listen Exhibation >
      • 聲趣 - Voice Care
      • 行趣 - BotBeep Clip
      • 觸趣 - 今天吃什麼/Touch Game
      • 食趣 - Play N Plate
      • 遊戲 - 骰動好腦力
      • 遊戲 - 有形有色系列
      • 座趣 - 穿鞋椅
      • 座趣 - 智慧型馬桶
      • 傾聽實景
    • 使用性測試實作教學 Usability Test
  • 研究成果 Research
    • 授權申請
    • 研發成果 Result >
      • 手眼協調訓練軟體
      • 記憶力訓練軟體
      • 電子睡眠教練
      • 睡眠與認知研究
      • 睡眠教科書
    • 現況分析 Current
    • 新知訊息 News
  • 活動報導 Activity
    • 2013滾動士林幸福奇蹟
    • Maker Faire-老人也瘋Game
    • 「通用生活家+」傾聽展 Exhibition
    • 健康老化,快樂銀髮 Forum
    • 睡眠科技研討會 Sleep Technology
    • 銀色科技工作坊 Silver Technology Creativity Workshop
    • 智活松年大學 Community college
  • 分享交流 Promote
    • 媒體報導 Press
    • 拜訪交流 Visit
  • 智齡聯盟 Recommend
    • T型人才 T-Workshop
    • 教學工作坊 Interflow
    • 新知講堂 Lecture
  • 國際交流 International
    • 2013交換計畫 Exchange Plan >
      • 2013 徵選記錄
    • 2014交換計畫 Exchange Plan >
      • 2014 徵選紀錄
      • 2014 Coming students
    • 2015徵選紀錄

雙連生活實驗室研究生活札記系列之一

文\龍姿蓁
進入雙連安養中心研究已經一個多月,發現三芝依山傍海的美景的確是風景宜人且適合長者們常住,處了風水好之外,中心建築大量使用落地玻璃窗,使得室內光線充足,在宜人的午後光是在走廊上散步,曬點日光浴都是很大的享受,一掃安養中心給人的陰暗陳舊刻板印象。安養中心前的花園也是長者們散步的好去處,常常清早五點不到,就看到很多長者相約出來花園走走,抑或打太極拳、跳土風舞,感覺和一般住在社區的長者的生活環境沒甚麼不同,甚至,是更適合長者們的居住環境。中心內上下午偕提供松年大學課程,五花八門的才藝課除了填滿了長者們白日時間,也激發長者對事物的興趣和提升自我信心,更提供了長者們互相交流的機會。

除了環境及設備的完善,雙連安養中心的團隊組織更是陣容龐大而結構有條有理,不同的部門分別有專人處理不同的事務,分工詳細而彼此合作,例如安養中心就設有專門的研究員處理中心和外面學校機關團體研究合作事務;社工團隊負責長者們的活動規劃,生活訪視等;還有每棟樓層專責護理站,24小時都有護士和救護車待命,長者有任何的不適都可以透過房間內的分機或求救鈴直接聯繫護理人員。另外,為了配合許多家屬們假日來訪的住宿需求,抑或歸國探親的家屬暫時住宿等,中心另外設置有客房部處理家屬的住宿,可以觀察到這個中心組織發展已臻成熟,行政運作溝通相當順暢。因此每當外來的研究人員有任何的需求反應需要中心配合時,都可以獲得立即的解決,同時,中心內有許多活動執行有其標準程序可以依循,只要確定程序後就可以執行無礙,對研究計畫的進行相當有幫助。

研究過程中,常常會和中心長者們面對面對談,特別是在開始介紹研究活動之前,通常需要花一些時間和長者們建立關係,增加他們對研究人員的信賴感,這個部分需要靠所謂”閒聊”來搭起溝通橋樑,從長者們睡眠狀況問起,到長者們以前的生活,小孩狀況等,許多長者幾乎是話題一打開就可以滔滔不絕了起來,興致勃勃地討論起小孩的成就或者以前的生活,或者拿起相簿與你分享他過去精采的生活等,因為長者們很需要一位聆聽者,去傾聽他們歲月磨損外表下的豐富內涵。也常常會遇到長者們心情比較低落,訴說著住在安養中心總是麻煩別人,自己又沒有賺錢能力根本就是一無是處,只是在浪費糧食云云,由於這種負面的想法出現在很多的長者身上,我們研究員除了給予支持與安慰之外,可以另外有的省思是:除了研究上去改善長者們的睡眠健康,更重要的是去思考研究可以如何設計,去多提升長者的自我肯定能力﹖鼓勵長者們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銀髮生活,似乎會是機構內長者的一個課題,在他們對外界事物一概不感興趣的情況下,研究的進行自然會阻礙重重,若我們能先一步開啟他們的心門,讓他們重新走出戶外,多參與社交活動或者中心內的課程,增加長者們的自我認同感,就能讓研究活動比較成功的融入他們的生活。相對於機構內的長者,社區內長者在這點上就有所差別了。和過去在社區內做研究接觸長者的經驗比較起來,同子女住在一起的長者白天會參加或安排較多活動,包括老人會、婦女會或其他慈善或宗教協會,或者去地區性的團康中心參與長青大學課程,學習日語或者唱歌,至於比較常待在家的長者,幾乎就是帶孫子或者種菜,這些長者們和外界會有固定接觸,幾乎和子女同住,這些社區型長者似乎較少出現負面的想法,和外人接觸時較有自信一些,也比較能流利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安養中心長者平均年齡偏高(84)也可能是機構長者和社區內長者不同的一大原因。

無論如何,能夠接觸不同的長者都是我們研究員寶貴的經驗,特別是陸續會接觸到的失智長者,學著有智慧的與他們應答,並且讓他們能充分理解研究活動內容,會是我們的一大挑戰。但就如過去研究上的種種挑戰一樣,我們會盡力克服它,繼續為了促進老人福祉而努力。

回上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